第64章 :乱世用重典(2/3)
里乱糟糟的,您怎么来了?”
朱先生笑着调侃:“怎么,你这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怕我看见?”
二人谈笑间来到安置点的入口,保安团不仅维持秩序,还设置了简陋的木桌,几个略通文字的村民坐在桌后,手忙脚乱地对着破本子记录。
每一个进入安置区的灾民,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被反复盘问姓名、籍贯、来自哪个村、同行者是谁等。
问清之后,登记员便在一块巴掌大的粗糙木牌上用炭笔飞快写下姓名和简单的信息(如“李家村,张二狗,妻王氏,子二”),再用小刀刻出几道浅浅的印记,勉强辨识。
然后将木牌交给灾民,要求其随身佩戴,出入安置区皆需查验此牌。
同时,登记本上也会留下对应的、更为详细的记录。整个登记过程显得异常繁琐,但对于文盲率极高的灾民来说,更多的是迷茫和不耐烦,只在保安团警惕的目光和枪口的威慑下才勉强配合。
朱先生仔细观察着。他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对于那些能报清名字、籍贯、村名,尤其是一家子或同村结伴而来的灾民,登记后就直接被带到就近搭建好的草棚区,保安团的巡逻频率也相对较低。
而对于那些眼神闪烁、说辞含糊、要么自称是孤身一人逃难讲不清来路,要么支支吾吾说不出具体村名、同乡的灾民,则会被带到另一片特意隔开、靠近边缘、看守明显严密得多的棚区。
那片区域的棚子更稀疏简陋,周围巡逻的团勇人数加倍,目光更显警惕。
朱先生眉头微皱,好奇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观你这些安置举措,似乎大有不同寻常之处。这木牌登记,详细盘问,又区分安置……是何用意?”
秦浩不慌不忙的解释:“姑父洞察秋毫。这么做,确是不得已而为之,只为‘区分敌我,安内防乱’。”
他指着那大片安置着普通灾民的草棚区:“姑父您看,那些带着老婆孩子,或者同村一起逃难出来的,能清楚报上籍贯姓名、村头族老是谁的。这些都是实打实、本分种地的庄稼汉,被天灾逼得无路可走。他们是真正的灾民,安置在一起,一则方便他们互相照应,稳定人心;二则,有家人在侧,他们就算自己饿得狠了,也多半不敢豁出去闹事,行事会有所顾忌;三则,将他们抱团安置,与外界隔绝少,那些别有用心的蛊惑之言,也很难轻易渗透进去煽动他们。”
“至于那些来路不明的……姑父,天灾之下,人心叵测。这乱世荒年,不仅仅是活不下去的饥民在逃难。那些遭了官府通缉、在山里混不下去的溃兵散勇,被剿散的土匪,在乡间鱼肉乡里、现在又没了生路的地痞恶霸……甚至是为了活命,杀过人吃过米肉的畜生,都有可能混杂在这看似绝望的灾民潮里!”
“他们是藏在草根下的毒蛇!把他们和老实巴交的农民安置在一起,就是埋下了巨大的祸根!这些人最擅长煽动蛊惑,捏造是非,把水搅浑,利用真正的灾民对饥荒的恐惧和对粮食的渴望,裹挟着他们去冲击粮仓、去当炮灰!这些人,才是安置点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把他们单独隔开,集中看管,重点‘关照’,一旦出事,也能迅速压制,将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尽最大可能避免累及那些安分守己的真正灾民,保全大多数!”
朱先生闻言,喟然长叹,满是风霜的手拍了拍秦浩的手臂:“子瀚……心计深远,处变不惊,达者当此乱世,确为一方之柱石。只是……”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声音里充满了忧虑:“煞气太重,刚过易折,有损心脉啊。”
秦浩正色道:“姑父教导的是。可您也看见了,若非如此铁腕,粮车到不了村里就被抢光,安置点根本建不起来,现在可能早就血流成河。”
“礼乐崩坏,人心沦丧时,仁恕先成了催命符。灾民饿极了,就是一群没有理智的兽群。一旦让他们乱起来,失去了控制……他们是真会吃人的。这狗日的世道,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让最多的人能活下来!”
朱先生不再劝说,他不是反对侄儿的观点,而是可惜,这位本该握笔著书、开启民智的经世之才,不得不被握起枪杆子。
灾民们像沙丁鱼罐头般被塞进了一个个简陋的草棚,暂时得以喘息,不过饥饿依旧是这里的底色。
就在灾民们饿得有气无力时。
“乡亲们都听好了!现在开始,招募修渠壮丁!”
“听好了!凡报名参加修渠的,每日两顿干粮!稠的!”
“听见没?管饭!两顿!干的!”
这个消息如同在滚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整个安置点瞬间“嗡”地一声炸开了锅!
“真的管两顿饭?稠的?”
“给饭吃?豁出命也干啊!”
“在哪报名?俺去!算俺一个!”
原本死气沉沉的草棚区瞬间沸腾起来,保安团设立的报名点前被围得水泄不通,无数双渴望的眼睛死死盯着那几个掌管报名簿的人。
“慢慢来!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先生笑着调侃:“怎么,你这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怕我看见?”
二人谈笑间来到安置点的入口,保安团不仅维持秩序,还设置了简陋的木桌,几个略通文字的村民坐在桌后,手忙脚乱地对着破本子记录。
每一个进入安置区的灾民,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被反复盘问姓名、籍贯、来自哪个村、同行者是谁等。
问清之后,登记员便在一块巴掌大的粗糙木牌上用炭笔飞快写下姓名和简单的信息(如“李家村,张二狗,妻王氏,子二”),再用小刀刻出几道浅浅的印记,勉强辨识。
然后将木牌交给灾民,要求其随身佩戴,出入安置区皆需查验此牌。
同时,登记本上也会留下对应的、更为详细的记录。整个登记过程显得异常繁琐,但对于文盲率极高的灾民来说,更多的是迷茫和不耐烦,只在保安团警惕的目光和枪口的威慑下才勉强配合。
朱先生仔细观察着。他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对于那些能报清名字、籍贯、村名,尤其是一家子或同村结伴而来的灾民,登记后就直接被带到就近搭建好的草棚区,保安团的巡逻频率也相对较低。
而对于那些眼神闪烁、说辞含糊、要么自称是孤身一人逃难讲不清来路,要么支支吾吾说不出具体村名、同乡的灾民,则会被带到另一片特意隔开、靠近边缘、看守明显严密得多的棚区。
那片区域的棚子更稀疏简陋,周围巡逻的团勇人数加倍,目光更显警惕。
朱先生眉头微皱,好奇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观你这些安置举措,似乎大有不同寻常之处。这木牌登记,详细盘问,又区分安置……是何用意?”
秦浩不慌不忙的解释:“姑父洞察秋毫。这么做,确是不得已而为之,只为‘区分敌我,安内防乱’。”
他指着那大片安置着普通灾民的草棚区:“姑父您看,那些带着老婆孩子,或者同村一起逃难出来的,能清楚报上籍贯姓名、村头族老是谁的。这些都是实打实、本分种地的庄稼汉,被天灾逼得无路可走。他们是真正的灾民,安置在一起,一则方便他们互相照应,稳定人心;二则,有家人在侧,他们就算自己饿得狠了,也多半不敢豁出去闹事,行事会有所顾忌;三则,将他们抱团安置,与外界隔绝少,那些别有用心的蛊惑之言,也很难轻易渗透进去煽动他们。”
“至于那些来路不明的……姑父,天灾之下,人心叵测。这乱世荒年,不仅仅是活不下去的饥民在逃难。那些遭了官府通缉、在山里混不下去的溃兵散勇,被剿散的土匪,在乡间鱼肉乡里、现在又没了生路的地痞恶霸……甚至是为了活命,杀过人吃过米肉的畜生,都有可能混杂在这看似绝望的灾民潮里!”
“他们是藏在草根下的毒蛇!把他们和老实巴交的农民安置在一起,就是埋下了巨大的祸根!这些人最擅长煽动蛊惑,捏造是非,把水搅浑,利用真正的灾民对饥荒的恐惧和对粮食的渴望,裹挟着他们去冲击粮仓、去当炮灰!这些人,才是安置点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把他们单独隔开,集中看管,重点‘关照’,一旦出事,也能迅速压制,将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尽最大可能避免累及那些安分守己的真正灾民,保全大多数!”
朱先生闻言,喟然长叹,满是风霜的手拍了拍秦浩的手臂:“子瀚……心计深远,处变不惊,达者当此乱世,确为一方之柱石。只是……”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声音里充满了忧虑:“煞气太重,刚过易折,有损心脉啊。”
秦浩正色道:“姑父教导的是。可您也看见了,若非如此铁腕,粮车到不了村里就被抢光,安置点根本建不起来,现在可能早就血流成河。”
“礼乐崩坏,人心沦丧时,仁恕先成了催命符。灾民饿极了,就是一群没有理智的兽群。一旦让他们乱起来,失去了控制……他们是真会吃人的。这狗日的世道,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让最多的人能活下来!”
朱先生不再劝说,他不是反对侄儿的观点,而是可惜,这位本该握笔著书、开启民智的经世之才,不得不被握起枪杆子。
灾民们像沙丁鱼罐头般被塞进了一个个简陋的草棚,暂时得以喘息,不过饥饿依旧是这里的底色。
就在灾民们饿得有气无力时。
“乡亲们都听好了!现在开始,招募修渠壮丁!”
“听好了!凡报名参加修渠的,每日两顿干粮!稠的!”
“听见没?管饭!两顿!干的!”
这个消息如同在滚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整个安置点瞬间“嗡”地一声炸开了锅!
“真的管两顿饭?稠的?”
“给饭吃?豁出命也干啊!”
“在哪报名?俺去!算俺一个!”
原本死气沉沉的草棚区瞬间沸腾起来,保安团设立的报名点前被围得水泄不通,无数双渴望的眼睛死死盯着那几个掌管报名簿的人。
“慢慢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