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最终酝酿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罗斯的支持,另一方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

    西班牙也是因为这场战争,走下神坛,从日不落帝国开始崩溃之路,先后被荷兰、英国超越,再不复往昔风光。

    而这次战争引发的虹吸效应,也让远在万里之外的大明白银告枯,最终王朝走向灭亡。

    张居正和魏广德当然不知道这些事儿,但是黄金和白银价格的变化确实可以发觉的。

    魏广德只需要用浅显的道理,就能让张居正明白这种金融战争的可怕。

    先用五两白银和你交换一两黄金,到金价涨起来以后,再用一两黄金换走你十两白银,这特么比抢都厉害。

    一次抢掠也不过几千几万两,可通过贸易,一年能神不知鬼不觉从大明弄走数十万,上百万两银子。

    真实历史上的十七世纪初,大明经历了严重的通缩,而欧洲则是剧烈的通胀,引发欧洲物价大变革。

    而此时的大明和欧洲,都处于大量金银流入的通胀时期,民间物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但因为大明的贸易顺差,民间并没有因此出现太大波动,反而是各行业都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老百姓手里不止有铜钱,还有小币值银币,这在过去也是不多见的。

    城市百姓手里有了钱,自然也不屑去购买劣质商品,开始追求更好的产品,武清伯拿出来的那些劣质布料,可以说都是市场上降价都卖不掉的垃圾。

    现在,其实是大明市场环境最好的时代,甚至比明初还要繁荣。

    而这个时期,如果明朝能够控制民间白银流动,特别是欧战爆发后白银的外流,维持市场活力,明末一系列变故是有可能避免的。

    万历后期满清在辽东的崛起,其实就是国内经济崩盘,辽东叛乱时朝廷无钱平叛造成的后果。

    魏广德对政治改革兴趣不大,因为他认为狗改不了吃屎,就算张居正能压服宗室勋贵一时,却不能压制他们一世。

    与其去做清丈田亩这样的无用功,不如开发商业,让他们赚钱的心思不再集中的土地上,打破人们心目中“有土斯有财”的观点才是当务之急。

    发展商业,调控商业,不是明朝这种失控的商业环境,其实中国就可以发展的很好。

    明朝对商业的政策,其实真的对商人很友好,虽然他们政治地位低下,难免受到官吏盘剥,但其他方面限制真的很少。

    只要控制好对商人征税的这个度,明朝经济的发展速度可以超过欧洲,至于那什么工业革命更不在话下。

    宋朝对商税是过度征收,而明朝则是矫枉过正,反而太轻了。

    在他们走进慈庆宫后,劣质棉衣就在眼前,不敢李太后心里到底怎么想,可她的态度也没有出乎众人意料。

    “首辅、次辅,此事关系朝堂,不适合哀家干预。

    但既然有人做出这等骇人之事,当严查,按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不管涉及到谁,都由朝廷发落。”

    慈庆宫里,两件劣质棉衣被丢在地上,慈圣皇太后更是怒气冲冲吩咐道。

    话说的很漂亮,让朝廷处置,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过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魏广德都知道,此事没法大办,要的不过就是武清伯府丢出个替罪羊,把钱吐出来就行了。

    你要上升到武清伯头上,李太后那关也过不去。

    她或许不会当场发作,但记在小本本上是绝对的。

    “此事虽和武清伯有关,但想来是府中下人胡作非为闹出来的,臣附议兵部的意见,还是要尽快完成兵服才是当务之急。

    至于涉案人员,交刑部、大理寺议处就是了。”

    点到阁臣,张居正就算想往后缩也是不行,上前半步答道。

    听到张居正的表态,李太后脸上表情没有太大变动,但是视线落到魏广德身上。

    “臣附议首辅之言,此事多半是武清伯府下人所为,利用伯爷争取到生意,而利欲熏心做出这等是来。

    想来伯爷本意应该是为朝廷分忧,而主动承担起这次军服的生产。

    要知道,五个月三十余万件棉服,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当初兵部还担心无人敢当此重任。

    伯爷驭下不严,宫里申敕一下也就是了。”

    李太后听到首辅和次辅的意见,脸色这才和缓下来,“唉,此事就不用报宫里,前朝商议着议处吧。

    皇帝,武清伯那里,你派人看着办吧。

    哀家乏了,你们都退下。”

    万历皇帝带着张居正、魏广德告辞出来,还有些不真实感。

    母后把处置外公的责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隆万盛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平行空间来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平行空间来客并收藏隆万盛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