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尽可能利用金价低收拢黄金,难度真等到土财主们把金银窖藏起来才后悔,那就迟了。

    “十两?”

    听到魏广德的话,张居正轻轻摇头。

    他现在已经不是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对金融知识有了初步概念。

    魏广德当初和他分析金银价格的时候,那会儿才真叫开了眼界。

    毕竟在此以前,商品价格在他们看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只不过,农业歉收,粮食价格就高点,桑树遇灾,丝绸价格就高点,最基本的供求关系他们还是能理解。

    可是魏广德说的那套理论可就不是这样,海外白银不管是什么方式涌入大明,大明那怕什么也不做,就因为市场上白银多了,商品价格就会水涨船高。

    虽然一开始张居正还不怎么认同,可随后的观察,他也渐渐理解了魏广德话中的道理。

    就好像当下的四九城物价,鸡鸭鹅和猪肉是京城重要的商品,这两年这些东西的价格都明显上涨。

    你要说是因为老百姓工钱涨了,所以买的人多了推高价格?

    那未必,因为老百姓手里虽然钱多了,可各种商品的价格也涨了,总体来看前几年能买多少,现在貌似还是只能买多少。

    但是,商品价格是真真实实的涨起来了。

    这就不得不考虑魏广德说的,物价涨起来那是因为民间的银钱多了造成的。

    现在是白银流入,百姓工钱增加,物价上涨,大家还能维持现有水平,可真如果出现白银流入减少甚至断绝,亦或者出现最糟糕的情况,那就是外流,市场又会如何?

    没遇到,张居正不敢确定。

    这就是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后,所有国家都遭遇的情况。

    应对的好,或者占了各种优势的国家,就在这次变革里快速发展起来。

    而大明呢,因为内部内忧外患,完全错失参与这场变革的机会。

    就算有洋人出现在华夏,可国人眼睛被遮住了,看不到外面的情况。

    “你真认为金价还会涨?唐宋时期,金价也不过才五六两银子而已。

    现在市价达到差不多八两,已经不少了。

    还有,我了解到,现在倭国也就六两多银子的价格。”

    张居正显然关注了锦衣卫现在的定期简报,不仅有国内的消息,还有海外的情况,包括朝鲜、倭国的粮食和金银价格。

    可以说,魏广德已经把情报工作做到这个时代的极致,通过物价推测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所以,我之前才建议运行商人前往倭国交易,否则利润都被夷人赚走了。”

    好吧,到现在,魏广德还把在倭国出现大明商品的锅甩给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人。

    现在的倭国市场份额,魏广德手下的商船和夷人的商船大致是五五开,平分秋色。

    不过魏广德知道这样的生意不能继续做下去了,要么就把水搅浑,免得之前他的商船跑倭国经商漏了马脚,引出事儿来。

    把水搅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他商船也去,不再让水师封锁海面航道。

    “夷商公然破坏我大明律令确实可恶,只是,之前和他们代表讨论,他们把事儿都推给商人,说只要我们有证据证明他们的商人把大明商品买到倭国,我们大可决绝和那商人交易。

    可这样的事儿,我们上哪儿收集证据,都说捉贼捉赃,我们就算知道是谁,交易时间和地点,他死不承认,我们也没办法。”

    张居正还是有品德的,干不出不教而诛的事儿。

    虽然魏广德觉得大可不必,让他们自己证明没有和倭国交易大明商品就好。

    不过,他不能这么做。

    大明有走私船交易商品的事儿,夷商也是知道的,贼喊捉贼可不行。

    “适当放开,只要限定去倭国经商的海船,回来要多交一笔税金即可,必须用黄金缴税。”

    魏广德笑道。

    “你不是一直在打倭国金山银山的主意吗?拿点税能有多少?”

    张居正笑道。

    “我大明虽说地大物博,出产丰富,可有些东西,还就是周围蛮夷出产多而且质量好。

    倭国的金山银山,对我大明极具意义。

    之前我就说了,如果有朝一日白银流入减少或者断绝,维持市场活跃就得靠倭国银山出产。

    倭国出产的金银,届时转入一库,仿常盈库做法。

    常盈库储银乃是为战时预留,而此新库,则是为了维持市场稳定而留。.

    朝廷若是能够维持,还是以赋税维持为好。”

    魏广德说道。

    “好吧,我让户部继续缓缓购入黄金,直到价格升到十两银子为止。”

    张居正思考片刻还是点头说道,“反正现在常盈库也才换出三成多银子,估计还能收兑二百万两黄金。”

    “三百万两黄金,到时候怕就是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隆万盛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平行空间来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平行空间来客并收藏隆万盛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