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税制改革,并不涉及税基,所以五府田亩赋税依旧,士绅还要承担丁税,可谓损失极大,尤以松江府为甚。

    因为松江府开埠,大量农民涌入码头成为力夫,他们出卖劳动力赚钱养家,不再务农。

    但是,他们的丁税却让地主承担起来,士绅们自然怨气很大。

    “稍后,你可以悄悄放出消息,朝廷改革未完,现在只是完成大体框架。

    对苏松,朝廷也是有考虑的。

    当初国朝刚立,天下穷困,独苏松豪富,故而征收重税。

    随着各地商贸发达,这种税制会缓慢调整。”

    这话,不是魏广德自己决定的,而是和张居正、冯保商议后的结果。

    锦衣卫把松江府、苏州府等地情况上报后,自然引起几人注意,连小皇帝看了锦衣卫简报,细问五府重赋后也是哑然。

    几倍于其他州府,还维持了二百年。

    在这里,魏广德没说五府被征收重赋的根本原因,还是当初张士诚因为所辖地区豪富,故而轻视朱元璋。

    张士诚是真的富,有五府士绅支持,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轻易可以扩募大量士卒和明军作战。

    而等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五府在向明朝上贡时却白班哭穷,真把洪武皇帝当傻子耍。

    结果就是,有明一朝,对五府施以重赋。

    起因,确实是张士诚,但根本原因还是朱元璋不满五府士绅对他的轻视。

    而之后明朝各衙门有收税的名目,往往都是向五府征收,比如金花银,五府就占据超过一半的份额,还有工部的工料银,五府也是承担极重。

    对此,京官上下都集体默契的无视了。

    就算徐阶,也不敢提为苏松减赋之事。

    而魏广德此时居然说起以后会帮助苏松减负,胡峻德立时瞪大眼睛,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

    魏广德笑笑,招招手让胡峻德上前,这才小声把户口制度的概念说了出来。

    大明有户籍政策,只是分民户、军户等,现在魏广德提出的城乡二元制户口,就是把后世城乡区别体现出来。

    乡下户口不用承担丁税,而是摊入田地之中由地主承担,但这类人自然不能进场做工,否则会处于双倍丁税处罚。

    城市户口百姓要承担丁税,可以在城市务工,不管是码头、商行还是工坊都无限制。

    这么做,也是因为松江府近半年出现大量农民入城做工,导致农村田地无人耕种有关。

    也就是后世的抛荒撂荒现象,此时在大明就出现了。

    一条鞭法确实定死了田亩税额,可毕竟分了粮赋和丁税两个科目,地方上调整也非常方便。

    各地按照清查的人口确定了丁税总额,扣除城市男丁应该承担的丁税,剩下的分摊到田亩中,计算也非常方便。

    虽然相比沉重的粮赋来说,丁税多寡不值一提,但消息放出去,多少可以让士绅稍稍安心,让他们期待后续朝廷的改革就是了。

    甚至,如果松江府能够吸引足够多的男丁来此打工成为城市人口,他们缴纳的丁税完全覆盖松江府丁税总额,地主就可以只缴纳粮赋而不用摊丁税都是可能的。

    魏广德把这些话一说,胡峻德就明白了,朝廷其实也是在用这个方法支持工商业发展,士绅们积极支持工商业,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

    好吧,大明终究是士绅说了算。

    如果他们不支持工商业发展,商人做生意就会举步维艰。

    给他们看到工商业发展的好处,他们自然知道该用什么立场对待这一场大变革。

    实际上,地主士绅也不傻,徐阶不仅大量购置田地,也投资工坊,名下就有多间砂布工坊,就属于横跨地主和商人的集合。

    魏广德去徐阶府上,一是表达朝廷对老臣的关心,还有就是希望把消息放出去,鼓励士绅拿钱出来做资本,发展工商业。

    至于会不会有人假借农村户口打工逃避丁税,自然也是有办法的。

    一口人能够打理多少田地,其实是有数的。

    绝对准确做不到,但相对明确还是可以做出来的,其实主要还是官府下面那些吏员是否用心。

    就算到了后世信息发达、审查严格的时代,都还能出现1虽领工资,22岁退休领社保的奇葩事儿。

    其实说到底,就是经办人是否用心,这才是关键。

    内阁不可能关心到基层,那是地方官员的事儿。

    “通过知府衙门和徐府放出消息,想来就可以坐实了。”

    魏广德笑道。

    “老师,朝廷真的决定这么做了吗?”

    胡峻德还有些不敢置信,这两年他为了安定士绅可是费了不小力气。

    内阁这个办法,虽然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些好处,至少表示朝廷是关注到了的,只是需要徐徐图之。

    “当然,首辅和内相都支持,陛下也知道,没有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隆万盛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平行空间来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平行空间来客并收藏隆万盛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