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禄奏道:“请陛下恕臣愚钝……”

    “臣惶恐……”

    “陛下既陈科场取士之弊,未知圣意可属意如何革其弊?”

    范家数代为官,已是官宦世家。

    于是,对于赵官家们的心思,其实早就摸透了。

    自真庙以来,历代官家都是既要又要的。

    同时,赵官家们不会轻易下场和士林舆论肉搏,与天下交锋。

    他们只会推出几个人,去给自己冲锋陷阵。

    比如真庙想去泰山封禅,就把丁谓推出去打擂台,吸引火力,自己美美隐身。

    也如仁庙,把吕夷简顶在前面。

    更如先帝,让王珪这个三旨相公,承受天下毁誉。

    而这就是君子的机会!

    与其让小人败坏天下!

    不如,君子来引导官家,让官家采纳君子正人的进言,从而使天下变得更好。

    此……

    熙宁以来,君子正人在野反思的成果之一。

    也是旧党内部的一股风潮。

    代表人物——文彦博、吕公著。

    属于建制派的反思!

    而,当今官家的表现,正中了君子们的下怀!

    因为这位官家,是真的肯听劝。

    只要你说的有道理,他就肯听从!

    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得顺着他的想法,不能和他想做的事情对着干。

    不然,下场就是李定、吴安持、张敦礼!

    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果然!

    范百禄的话音刚落,官家就摩挲了一下双手,然后道:“我年少,对于当前科场取士之法,所知不多,还请范卿为我介绍一二……”

    范百禄听得心中狂喜,知道叔祖的告诫,再一次发挥作用了——只要吾辈君子,学会了小人们的手段……

    他用眼角的余光,瞥了瞥王子韶和蒲宗孟的身影。

    那自然就能以正压邪!

    一如过去三年,他在天子身边,虽屡屡顺君命而制词。

    看似是丢掉了士人风骨。

    实则,却是将官家引入了君子正人所推崇的正道,使小人奸佞之言,难入官家之耳!

    就像现在!

    范百禄稍微整理一下心绪,就拱手道:“臣谨奉德音……”

    说着就将如今的大宋科举流程和考试选题内容,介绍了一遍。

    当前大宋的科举之制,是以熙宁四年颁布的科举条例为模版。

    熙宁四年的科举条例,最大的变化,就是罢诸科、明经进士,皆并入正科。

    使进士科的进士数量,一下子就从过去的两三百猛增到如今的五百余甚至六百。

    譬如元丰八年的科举,就录取了正奏名进士五百七十五人。

    而进士考试,废过去的诗赋、墨义、贴经。

    改为只考经义本经和兼经各十道。

    其中,本经可以由士子本人在主修的五经中选取一门,兼经则是从《孟子》、《论语》之中出题。

    考完本经和兼经,就是论考一道、实务策五道。

    因为本经和兼经先考,尤其是本经,而依大宋科举之制,礼部省试采取的是逐场淘汰的办法。

    所以,本经的地位日益变高。

    也是如今科场被人诟病的原因所在——对于大部分以上岸为宗旨的士人来说。

    既然程序如此,那为了保证自己不在第一道关卡就被筛下来。

    自然是要拼命的卷本经了。

    毕竟,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敢做梦去想什么一甲进士及第。

    他们只要能上岸,拿到进士的名头就可以了。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弊端?

    就不得不提王安石挖的坑了。

    本来,嘉佑年间的科举改革,确定了先策论后诗赋,逐场淘汰的程序。

    使策论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这一改革,直接促成了嘉佑二年的千年龙虎榜的出现。

    但,王安石为了他的一道德、同风俗的理想。

    罢诸科及明经进士,并入正科。

    然后,把本经和兼经作为科举的前两场,且依旧采取逐场淘汰的程序。

    这其实就是在暗中塞私货,想倒逼天下士人都去学他的新学。

    当然,范百禄不会说这些事情。

    但,这些事情不需要说,天下人也都知道。

    赵煦听完,闭着眼睛,靠在坐褥上,摩挲着双手,明知故问的问道:“这么说来,当今科场之弊,只需重新调整科举考试的顺序就可以了?”

    范百禄立刻起身,欢天喜地的长身拜道:“陛下圣明!”

    王子韶顿时变色,便是蒲宗孟也是神色紧张。

    没办法!

    科举考试的本经和兼经,指定了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字说作为参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在现代留过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要离刺荆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要离刺荆轲并收藏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