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1章 开启死者身份调查(1/2)
“含量虽低,但可能会影响死者的反应能力,让他在遭受袭击时无法有效反抗&bp;——&bp;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体表损伤较少,且没有明显的剧烈搏斗痕迹,嫌疑人可能是先让死者服用了少量药物,再实施袭击。”
解剖接近尾声时,**将所有发现汇总,对着记录板逐条梳理:“死者为男性,35-40&bp;岁,身高&bp;172Cm,死亡时间为发现尸体前&bp;10-14&bp;小时即前一天晚上&bp;8&bp;点至次日凌晨&bp;2&bp;点之间,死因为机械性窒息,系颈部受带状物压迫结合肺挫伤共同作用所致;生前遭受过钝性外力撞击左侧肋骨挫伤、左肺出血和轻微勒压颈部带状压痕,右手关节擦伤为防御性或倒地损伤;死亡前&bp;2-3&bp;小时内吃过米饭、鸡肉和青菜,胃内有少量镇静药物成分;身份初步指向‘陈峰’,但需进一步核实科创公司信息;指甲缝和名片上的褐色粉末,与停车场地砖灰尘成分一致,说明死者在停车场停留过一段时间,或与嫌疑人在停车场有过接触。”
“小王查到的遮挡号牌黑色轿车,是前一天晚上&bp;9&bp;点&bp;15&bp;分进入停车场,9&bp;点&bp;50&bp;分离开,这个时间刚好在死亡时间区间内,会不会是嫌疑人驾驶的车辆?”&bp;小林整理着解剖报告,突然联想到之前的侦查线索。**点头,在报告上补充标注:“很有可能。嫌疑人驾驶遮挡号牌的车辆,说明有反侦察意识;9&bp;点&bp;15&bp;分进入、9&bp;点&bp;50&bp;分离开,中间的&bp;35&bp;分钟足够实施袭击和转移尸体如果停车场不是第一案发现场;另外,死者胃内的镇静药物,可能是嫌疑人在‘吃饭’时让他服用的&bp;——&bp;两人可能是熟人,以‘吃饭谈事’为借口见面,之后实施犯罪。”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从损伤程度来看,嫌疑人没有使用凶器,而是用带状物和拳头袭击,说明两人可能存在情感或经济纠纷,而非随机作案;死者指甲缝里只有地砖灰尘,没有嫌疑人的皮肤组织或衣物纤维,说明嫌疑人可能戴了手套,进一步证明有预谋;结合小王提到的‘穿黑色连帽衫的人员’,嫌疑人很可能是单独作案,且对停车场环境熟悉,知道监控损坏的情况。”
当尸体被重新密封送往冷藏库时,**摘下防毒面具,额头已满是汗水。他看着桌上的解剖报告和装着各类检材的标本瓶,每一项数据都经过反复核对,每一个结论都有明确的病理依据。“把这些检材立即送技术科,优先检测指甲缝粉末成分、胃内容物药物类型、名片上的指纹和&bp;DA,还有颈部压痕处的皮肤组织,”&bp;**对小林叮嘱道,“另外,将死亡时间、死因、药物成分等关键信息同步给李队,让他们调整侦查方向,重点围绕‘前一天晚上&bp;8&bp;点至凌晨&bp;2&bp;点在东方大厦周边活动的熟人’‘科床公司及陈峰的真实身份’展开排查。”
小林拿着检材和报告快步走出解剖室,**则留在原地,对着解剖台旁的现场照片陷入沉思。照片上的停车场拐角、黑色轿车监控截图、穿连帽衫人员的模糊影像,与解剖发现的颈部压痕、肺挫伤、镇静药物,正一点点串联成线索链&bp;——&bp;虽然死者身份尚未完全确认,但死亡时间、死因、作案手法的精准判定,已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他坚信,只要技术科能从检材中找到关联证据,结合侦查人员的排查,终将锁定嫌疑人,让这起隐藏在写字楼地下停车场的罪恶无所遁形。
此时,刑侦支队的会议室里,李明已收到**的初步解剖结论。他看着报告上&bp;“机械性窒息”“镇静药物”“熟人作案”&bp;等关键信息,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随即拨通了小王的电话:“立即调整排查重点,一是围绕‘陈峰’的真实身份,核查科创公司注册信息,寻找他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有经济或情感纠纷的人;二是扩大黑色轿车的排查范围,重点找前一天晚上&bp;8&bp;点至凌晨&bp;2&bp;点,在东方大厦周边出现的大众朗逸车型,结合城西方向的监控追踪;三是检测死者胃内镇静药物的来源,看看能不能找到购买渠道或相关人员,务必在&bp;24&bp;小时内有新突破!”
夜色渐深,解剖室的灯光依旧明亮。**整理好解剖记录,将所有检材的检测需求按优先级列成清单,送往技术科。他知道,这场与时间对抗的尸检,只是案件侦破的第一步,后续的证据比对和侦查排查,才是揭开真相的关键。但他有信心,凭借精准的解剖结论和细致的线索分析,这起隐藏在写字楼地下停车场的罪恶,终将被正义的阳光照亮。
小周这边也在紧张工作,带队核查失踪人员信息,争取确定死者什分。“男性,35-40&bp;岁,身高&bp;172Cm,死亡时间前一天晚上&bp;8&bp;点至次日凌晨&bp;2&bp;点,最后一餐吃米饭、鸡肉、青菜,胃内有镇静药物,身份初步指向‘陈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解剖接近尾声时,**将所有发现汇总,对着记录板逐条梳理:“死者为男性,35-40&bp;岁,身高&bp;172Cm,死亡时间为发现尸体前&bp;10-14&bp;小时即前一天晚上&bp;8&bp;点至次日凌晨&bp;2&bp;点之间,死因为机械性窒息,系颈部受带状物压迫结合肺挫伤共同作用所致;生前遭受过钝性外力撞击左侧肋骨挫伤、左肺出血和轻微勒压颈部带状压痕,右手关节擦伤为防御性或倒地损伤;死亡前&bp;2-3&bp;小时内吃过米饭、鸡肉和青菜,胃内有少量镇静药物成分;身份初步指向‘陈峰’,但需进一步核实科创公司信息;指甲缝和名片上的褐色粉末,与停车场地砖灰尘成分一致,说明死者在停车场停留过一段时间,或与嫌疑人在停车场有过接触。”
“小王查到的遮挡号牌黑色轿车,是前一天晚上&bp;9&bp;点&bp;15&bp;分进入停车场,9&bp;点&bp;50&bp;分离开,这个时间刚好在死亡时间区间内,会不会是嫌疑人驾驶的车辆?”&bp;小林整理着解剖报告,突然联想到之前的侦查线索。**点头,在报告上补充标注:“很有可能。嫌疑人驾驶遮挡号牌的车辆,说明有反侦察意识;9&bp;点&bp;15&bp;分进入、9&bp;点&bp;50&bp;分离开,中间的&bp;35&bp;分钟足够实施袭击和转移尸体如果停车场不是第一案发现场;另外,死者胃内的镇静药物,可能是嫌疑人在‘吃饭’时让他服用的&bp;——&bp;两人可能是熟人,以‘吃饭谈事’为借口见面,之后实施犯罪。”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从损伤程度来看,嫌疑人没有使用凶器,而是用带状物和拳头袭击,说明两人可能存在情感或经济纠纷,而非随机作案;死者指甲缝里只有地砖灰尘,没有嫌疑人的皮肤组织或衣物纤维,说明嫌疑人可能戴了手套,进一步证明有预谋;结合小王提到的‘穿黑色连帽衫的人员’,嫌疑人很可能是单独作案,且对停车场环境熟悉,知道监控损坏的情况。”
当尸体被重新密封送往冷藏库时,**摘下防毒面具,额头已满是汗水。他看着桌上的解剖报告和装着各类检材的标本瓶,每一项数据都经过反复核对,每一个结论都有明确的病理依据。“把这些检材立即送技术科,优先检测指甲缝粉末成分、胃内容物药物类型、名片上的指纹和&bp;DA,还有颈部压痕处的皮肤组织,”&bp;**对小林叮嘱道,“另外,将死亡时间、死因、药物成分等关键信息同步给李队,让他们调整侦查方向,重点围绕‘前一天晚上&bp;8&bp;点至凌晨&bp;2&bp;点在东方大厦周边活动的熟人’‘科床公司及陈峰的真实身份’展开排查。”
小林拿着检材和报告快步走出解剖室,**则留在原地,对着解剖台旁的现场照片陷入沉思。照片上的停车场拐角、黑色轿车监控截图、穿连帽衫人员的模糊影像,与解剖发现的颈部压痕、肺挫伤、镇静药物,正一点点串联成线索链&bp;——&bp;虽然死者身份尚未完全确认,但死亡时间、死因、作案手法的精准判定,已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他坚信,只要技术科能从检材中找到关联证据,结合侦查人员的排查,终将锁定嫌疑人,让这起隐藏在写字楼地下停车场的罪恶无所遁形。
此时,刑侦支队的会议室里,李明已收到**的初步解剖结论。他看着报告上&bp;“机械性窒息”“镇静药物”“熟人作案”&bp;等关键信息,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随即拨通了小王的电话:“立即调整排查重点,一是围绕‘陈峰’的真实身份,核查科创公司注册信息,寻找他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有经济或情感纠纷的人;二是扩大黑色轿车的排查范围,重点找前一天晚上&bp;8&bp;点至凌晨&bp;2&bp;点,在东方大厦周边出现的大众朗逸车型,结合城西方向的监控追踪;三是检测死者胃内镇静药物的来源,看看能不能找到购买渠道或相关人员,务必在&bp;24&bp;小时内有新突破!”
夜色渐深,解剖室的灯光依旧明亮。**整理好解剖记录,将所有检材的检测需求按优先级列成清单,送往技术科。他知道,这场与时间对抗的尸检,只是案件侦破的第一步,后续的证据比对和侦查排查,才是揭开真相的关键。但他有信心,凭借精准的解剖结论和细致的线索分析,这起隐藏在写字楼地下停车场的罪恶,终将被正义的阳光照亮。
小周这边也在紧张工作,带队核查失踪人员信息,争取确定死者什分。“男性,35-40&bp;岁,身高&bp;172Cm,死亡时间前一天晚上&bp;8&bp;点至次日凌晨&bp;2&bp;点,最后一餐吃米饭、鸡肉、青菜,胃内有镇静药物,身份初步指向‘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