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魏人惊得大呼:“十亩两万来斤,亩产真有两千斤!两千斤啊,只要种一亩薯粮,就足够全家几十口人渡过灾荒!”

    “薯粮还不挑土地,尤其是那大山薯,说是山里就能长,一根薯藤能长出一大片的山薯……就跟那葛柴一样!”

    “但它们比葛柴更养人,我刚刚吃了,就跟吃板栗似的,很扎实,拳头那么大的一块,我吃两块就饱了!”

    “啥玩意,你们已经吃上了……等等,这么说,加上已经煮来吃的,亩产不止两千斤?!”

    “别管亩产了,赶紧去抢薯粮吃吧,完了就抢不到了!”

    几千魏人是涌向田边的炉灶,可惜炉灶被崔应两家的人马护卫着,大家伙冲不进去。

    咚咚咚!

    “排队,排队领薯粮吃,不可推挤闹事,否则新城郡主定把他斩首示众!”

    这话一出,几千人冷静下来,老实排队。

    崔太夫人见人多,是做主:“再煮一千斤山薯、一千斤芋薯给大家伙尝尝,余下的薯粮留着做种!”

    “崔太夫人,这薯类咋种植啊?可有种子?能否教教我们?!”

    魏民纷纷求薯种、问种植之事儿。

    而这,正是崔应两家要的结果。

    “诸位稍安勿躁,白竑小哥、以及岭南陈氏子弟就在此,从今天起,他们会教大家怎么种植高产薯粮!”

    “但薯种,要明年才能有!”

    “薯种不急,有人教就好!”脚夫们、小伙计们、小工们很高兴,他们家境都不好,等学会种植高产薯粮,家里的日子也能好上一些。

    起码青黄不接时,家人不用饿到泛酸水,能有薯粮来充饥。

    “公子,公子,出事了!”一队人马策马赶来,口中喊着:“公子,城外来了一队报丧队伍,说是您的同窗康瑢死了!”

    这队人马的声音很有穿透力,吐字清晰,喊话响彻这片田地。

    应子林闻言愣了愣,等那队人马跑近后,怒斥他们:“胡言乱语,康瑢同窗身体极好,我离开东北州时,他还好端端的,怎会突然过世?!”

    来报信的应家武师们下马,跪下,哽咽道:“公子,来报丧的是留守午园的燕总旗、北雄府的周融少爷,日夜兼程而来,身上都扎着白,还带着筇老先生写的讣告,假不了。”

    “报丧队伍就在城门口,可守城门的宋百户说,燕总旗的姓氏对不上,要细查过后,才能放行……如今报丧队伍被滞留在东北城门外。公子快去看看吧,再晚,周融少爷怕是就要累病而亡!”

    “累病而亡?”应子林似是接受不了自己同窗一死再死的噩耗,身躯踉跄,差点栽倒在地,得亏被下人扶住,又忙问:“康瑢同窗怎会突然过世?好端端的人,怎么就没了?细禀!”

    应家武师回道:“禀公子,详细的,小的们也不清楚,只知道瑢先生要开私仓捐粮,助国朝抗敌,被康理问大人阻拦,又牵扯出一桩理问府上的秘辛,瑢先生为了尽孝,自绝于粮食山上。”

    “天爷啊,竟出了这种事儿?”

    “诶呀,应家师傅们,你们咋没细问清楚?这信报得稀碎,知其一不知其二的……”

    这不是害我们抓心挠肝吗?

    应子林已经掩面而泣,又忙道:“速速带我去见报丧队伍!”

    崔山长也道:“带路!”

    死者是筇老先生认可的学子,他这个山长必须去问问情况。

    “应家小子,老身同你一块去。”崔太夫人还招呼在场的几千人:“诸位,薯粮珍贵,能否帮老身把挖出来的薯粮挑进城去?!”

    众人眼睛锃亮,求之不得:“小的们这就挑上薯粮,跟崔太夫人、应公子回城!”

    脚夫、伙计、就连家境不错的城内人,都去抢薯粮,或抬或扛或挑,又浩浩荡荡地往太周府城去。

    因着想听八卦,脚程都快了不少。

    应子林、崔山长、糜家人、以及混在人群里的世家豪强的人,脸色都很不好,甚至是阴郁。

    开私仓、自戕而亡、午园、姓燕之人来报丧、筇老亲自写讣告,这些字眼联到一起,就是个要闹翻天的大事儿。

    “应大师傅,你们先赶去城门,替子林照拂报丧队伍!”应子林生怕他们的速度比不上城内的世家之人,周融等人会被押走,无法将康瑢的事情在城门口闹开,让武师们赶去保护。

    “是!”应大师傅带着武师们,往城门口急奔。

    得亏他们赶去的快,守城门的宋百户已经领兵,将周融、燕总旗等人围住,要请他们去附近的营地问话。

    真要去了营里,康瑢开私仓而死的事儿,就休想在太周府闹开。

    因此周融没动,燕总旗是拿出令牌,高举着道:“本总旗虽然改了姓,身份却是实打实的,没有假冒大魏武官。想以此为借口把本总旗押走问话者,视为无故谋害朝廷武官,按律,可抄家灭族!”

    太宗陛下很看重武将,在世之时,颁布很多法令来保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重生后,朕和皇后在逃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风十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十里并收藏重生后,朕和皇后在逃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