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战前的孙权有八、九成相似。两个身影仿佛跨过时空重合起来,让诸葛瑾一时恍惚了起来。
“好。”诸葛瑾神不守舍般,伸手从怀中取出虎符,手掌还没来得及全部展开,孙登就将虎符抢过,大步走出堂门,紧接着朝院外小跑了出去。
步骘看着孙登匆忙离去的身影,竟当即流出泪来,哽咽着看向诸葛瑾:“子瑜,大吴如何成了这个样子?”
诸葛瑾眯眼长叹,一时站立不稳,幸亏被步骘扶住才没倒下,倚在步骘怀中,竟也一时泣下。
豪杰气象是一回事,调兵打仗又是另一回事。
孙登从诸葛瑾处取了兵符,当即率着亲卫出城乘夜驰往江陵城西南十里处临江的汉津,彼处驻扎着孙登当初从武昌带来的一万三千军队,如今只剩一万二千左右。
这一万二千军队,也是孙登明日早上能调走的兵力。至于余下兵力,还需诸葛瑾在后方安排船只、调兵才是……
但孙登已经顾不得这么许多了!莫说能带一万多兵,就算让他只带三千兵去救孙权,他也不会犹豫半分。
二十日清早,吴国太子孙登领一万二千水军乘舟东下。而此时的魏军大部,还在乘船前往夏口的路上。
步军乘船,骑军乘马,在江北同时而进。
辰时许,作为先锋的水军艨艟将军乐綝部就已抵达夏口东北四十里处的滠口。
滠口,是滠水注入长江的水口之处,这里是大魏水军适合停驻的唯一之处,若再度向南离夏口愈近,距离就不足以让步骑平稳落寨。
水军达成这样的速度并不意外,一日余行二百里只是基础操作。右羽林将军程喜、奉义将军卑衍和曹睿本人直属共一万八千骑,一日半在沿江的地形行军二百里,这才是真正值得称道的速度,河流左近本不适合骑军快速机动,河流湖沼随处可见。
但大敌在前,不知吴、蜀二军何时合流,大魏骑军必须争分夺秒进行追赶。
大将军曹真率领武卫军曹泰部和镇北将军桓范部先至,依靠滠水作为屏障在滠水左岸扎下十余里宽的大寨来。
与此同时,作为先锋的乐綝部依旧奋勇争先,又前出了二十余里,与江上防御的吴军对峙许久。如同添油一般,陆逊亲自坐镇后方滠口,又增派了以艨艟、斗舰为主的夏侯威部进行增援。
大江水面宽阔,二将近百艘船将整个江面遮护了数层。斗舰分散居于前中部,艨艟点缀于斗舰之间,楼船分为两部位于中后,这是标准的迎敌阵势。
虽然二百里的距离对水军算不得什么,但是对于随船的大部步卒还是显得有些疲累,安排营寨还要许多时间,若能不战,陆逊今日是不愿意挑起战端的。
明日才是最合适的时间。
全琮本人就在对面吴军船队之中,目不转睛的盯着前方魏国水军的动向。
直到日头低垂变红,双方才有默契般的同时向后退却。对峙将近半日,对于双方将领的精神压力都是巨大的。
越到这种时候,就越要比拼双方的韧性和意志。
入夜,鲁山城的太守府中。
全琮、孙奂二位主将,以及诸军各将军、校尉齐聚于此。
孙权深吸一口气向堂中望去。鲜于丹、张梁、张霸、殷模、张刚、管笃、唐咨、薛秋、周纂……四万余军中的二千石将领悉数聚于此处。下午与魏国军队在江中的对峙已经诸军皆知,毫无疑问,这是战事即将开启的标志。
全琮作为鲁王、卫将军、吴军实际上的主帅,站在孙权侧前方慷慨陈词:
“北人擅马,南人擅船,魏军舍骑兵之利与大吴舟楫相争,昔日老贼曹操尚且败于大吴水军,魏军今日与当年仿佛,此其必败一也。”
“寿春至此远隔千里,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魏人步骑势头已颓,师老兵疲,此其必败之二也。”
“却月、鲁山、夏口三城鼎立江畔,有江、山拱卫,魏军分其力而不得众攻,此其必败之三也。”
“却月城依沔水而建,鲁山城依龟山、夏口城依蛇山,各自负险,周回不过二三里,自古筑城欲坚而不欲广,魏军绝难攻克,此其必败之四也。”
“北人不识南方气候,此前已有魏军士卒多病之闻,待彼辈瘟疫自起,我军可以顺流而下击之,柴桑、濡须、芜湖、建业等处可于旦夕之间复得,此其必败之五也。”
“朝廷对诸将以国士待之,今日堂中诸将人人皆为乡侯,军中士卒皆领田土钱帛赏赐,民夫家家免税三载,士气军心可用,而魏军吝啬不赏驱使兵卒如牛马,此其必败之六也……”
吴国众将尽皆披甲立于堂中,人人肃穆,听着全琮在孙权侧前方的慷慨陈辞,说着他自己研究出来的魏军十条必败之理。
能做到二千石校尉之人没有傻子,他们都明白吴国的形势危殆到了何等程度。
但作为吴国最最精锐的中军,两个月前在江夏与夏侯儒部的大胜,让他们心中存了一些对胜利的预期。而且在吴国中军中流传颇为广泛的说法是,莫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诸葛瑾神不守舍般,伸手从怀中取出虎符,手掌还没来得及全部展开,孙登就将虎符抢过,大步走出堂门,紧接着朝院外小跑了出去。
步骘看着孙登匆忙离去的身影,竟当即流出泪来,哽咽着看向诸葛瑾:“子瑜,大吴如何成了这个样子?”
诸葛瑾眯眼长叹,一时站立不稳,幸亏被步骘扶住才没倒下,倚在步骘怀中,竟也一时泣下。
豪杰气象是一回事,调兵打仗又是另一回事。
孙登从诸葛瑾处取了兵符,当即率着亲卫出城乘夜驰往江陵城西南十里处临江的汉津,彼处驻扎着孙登当初从武昌带来的一万三千军队,如今只剩一万二千左右。
这一万二千军队,也是孙登明日早上能调走的兵力。至于余下兵力,还需诸葛瑾在后方安排船只、调兵才是……
但孙登已经顾不得这么许多了!莫说能带一万多兵,就算让他只带三千兵去救孙权,他也不会犹豫半分。
二十日清早,吴国太子孙登领一万二千水军乘舟东下。而此时的魏军大部,还在乘船前往夏口的路上。
步军乘船,骑军乘马,在江北同时而进。
辰时许,作为先锋的水军艨艟将军乐綝部就已抵达夏口东北四十里处的滠口。
滠口,是滠水注入长江的水口之处,这里是大魏水军适合停驻的唯一之处,若再度向南离夏口愈近,距离就不足以让步骑平稳落寨。
水军达成这样的速度并不意外,一日余行二百里只是基础操作。右羽林将军程喜、奉义将军卑衍和曹睿本人直属共一万八千骑,一日半在沿江的地形行军二百里,这才是真正值得称道的速度,河流左近本不适合骑军快速机动,河流湖沼随处可见。
但大敌在前,不知吴、蜀二军何时合流,大魏骑军必须争分夺秒进行追赶。
大将军曹真率领武卫军曹泰部和镇北将军桓范部先至,依靠滠水作为屏障在滠水左岸扎下十余里宽的大寨来。
与此同时,作为先锋的乐綝部依旧奋勇争先,又前出了二十余里,与江上防御的吴军对峙许久。如同添油一般,陆逊亲自坐镇后方滠口,又增派了以艨艟、斗舰为主的夏侯威部进行增援。
大江水面宽阔,二将近百艘船将整个江面遮护了数层。斗舰分散居于前中部,艨艟点缀于斗舰之间,楼船分为两部位于中后,这是标准的迎敌阵势。
虽然二百里的距离对水军算不得什么,但是对于随船的大部步卒还是显得有些疲累,安排营寨还要许多时间,若能不战,陆逊今日是不愿意挑起战端的。
明日才是最合适的时间。
全琮本人就在对面吴军船队之中,目不转睛的盯着前方魏国水军的动向。
直到日头低垂变红,双方才有默契般的同时向后退却。对峙将近半日,对于双方将领的精神压力都是巨大的。
越到这种时候,就越要比拼双方的韧性和意志。
入夜,鲁山城的太守府中。
全琮、孙奂二位主将,以及诸军各将军、校尉齐聚于此。
孙权深吸一口气向堂中望去。鲜于丹、张梁、张霸、殷模、张刚、管笃、唐咨、薛秋、周纂……四万余军中的二千石将领悉数聚于此处。下午与魏国军队在江中的对峙已经诸军皆知,毫无疑问,这是战事即将开启的标志。
全琮作为鲁王、卫将军、吴军实际上的主帅,站在孙权侧前方慷慨陈词:
“北人擅马,南人擅船,魏军舍骑兵之利与大吴舟楫相争,昔日老贼曹操尚且败于大吴水军,魏军今日与当年仿佛,此其必败一也。”
“寿春至此远隔千里,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魏人步骑势头已颓,师老兵疲,此其必败之二也。”
“却月、鲁山、夏口三城鼎立江畔,有江、山拱卫,魏军分其力而不得众攻,此其必败之三也。”
“却月城依沔水而建,鲁山城依龟山、夏口城依蛇山,各自负险,周回不过二三里,自古筑城欲坚而不欲广,魏军绝难攻克,此其必败之四也。”
“北人不识南方气候,此前已有魏军士卒多病之闻,待彼辈瘟疫自起,我军可以顺流而下击之,柴桑、濡须、芜湖、建业等处可于旦夕之间复得,此其必败之五也。”
“朝廷对诸将以国士待之,今日堂中诸将人人皆为乡侯,军中士卒皆领田土钱帛赏赐,民夫家家免税三载,士气军心可用,而魏军吝啬不赏驱使兵卒如牛马,此其必败之六也……”
吴国众将尽皆披甲立于堂中,人人肃穆,听着全琮在孙权侧前方的慷慨陈辞,说着他自己研究出来的魏军十条必败之理。
能做到二千石校尉之人没有傻子,他们都明白吴国的形势危殆到了何等程度。
但作为吴国最最精锐的中军,两个月前在江夏与夏侯儒部的大胜,让他们心中存了一些对胜利的预期。而且在吴国中军中流传颇为广泛的说法是,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