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城东校场内。

    晴空万里,烈日当头,正是适合刑杀之时。

    新任中护军甄像身着武将黑红色大袍、头戴鹖冠,大步走到校场内阅台上面。太尉董昭、司空司马懿二人正并列坐在其上,目光朝着校场上跪着的一群男女老幼看去。

    “禀太尉、司空,第一批吴逆上下男女一百零八人,第二批吴逆三十七人,皆是吴国近支宗室,共计一百四十五人,在下已经尽数带到,还请董公与司空核验。”

    “仲达,有劳你去看看了。”董昭声音带着倦意:“老夫这腿脚已经不好走路,走路超过十步,都要乘轿子才行。”

    “无妨,董公且歇息着,我去核验。”司马懿点头,而后缓缓站起,在中护军甄像、刑部尚书徐邈的陪同下一同走下阅台。

    族诛嘛,并不算什么希奇事情,尤其是对于董昭和司马懿这些建安年间就进入仕途的人来说,看过乱世人如草芥,就更感觉稀松平常了。魏朝建立之后,先帝几次族诛,而到了太和年间这还是第一次。

    而且也只诛了孙坚及其兄弟的后裔,也就是所谓的吴国近支宗亲,至于稍远一些的孙氏族人,虽已被蒋济、毌丘俭先后捕拿,却都不至于死罪,都囚禁于寿春。刑部徐邈已经向陛下递了文书,请求尽数将孙氏族人流放到凉州武威郡中,还未得到回信。

    一百四十余人,不分男女老幼,尽数跪成一片。每人身后都站着一个身着轻甲的士卒看守,虽然都被堵住了嘴,但人群中压抑和恐惧的哭声此起彼伏,涕泪横流,凄惨至极。

    司马懿并不在意这些。

    孙权在时,你们坐享富贵。孙权败了,也该有此报。世间事本该如此。

    皇帝下旨命刑部在接旨后三日内对孙氏余孽论罪,而后由太尉、司空监刑,这是明文写出的。既然有了监刑,该如何做几乎不言而喻。

    孙权本人都干脆利落的砍了,些许孙氏的余孽难道会有其他出路吗?

    甄像将他们带到寿春,对每个人的面孔都熟知,在司马懿的身前一一介绍着,司马懿手持文书,每确认一人,便在这人的名字上用朱笔画一道钩。

    “此二孩童,大些的为孙权儿子孙霸,小些的为孙权儿子孙奋。”

    司马懿略略点头,而后将此二孩童的名字勾掉。

    “此是孙权之女、滕胤之妻,号滕公主。”

    司马懿接着勾下一个名字。

    “此为孙权妾室潘夫人。”

    潘夫人容貌极美,肤白胜雪,司马懿的目光也只不过多停留了一瞬,随即又是一勾。

    “此为孙权妾室,袁术之女袁夫人。”

    ……

    “此为孙策之子孙绍。”

    ……

    “此为孙权堂侄孙峻,此乃孙权堂侄孙綝。”

    ……

    一百四十五人,核验起来也不过用了三刻钟的时间罢了。朱笔一勾接着一勾,宛若阎王索命一般,司马懿心中甚至没有半点波澜起伏。

    司马懿一一看后,将手中文书递给了徐邈,而后迈着官步走回阅台后,与董昭并肩而坐。

    接下来的就是一一押上刑台的斩首环节了。

    砍头并无多少趣味,董昭看着看着,渐渐打起了哈欠,碍于皇命不能擅离,也难得与司马懿聊起了旧事:

    “武帝克邺城的时候,仲达当时多大?”

    “克邺城?”司马懿一愣,正经回忆了几瞬,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克邺城是建安九年的事情吧?已经三十余年了吧?”

    随即,司马懿苦笑着摇了摇头:“时间不等人,董公,如今我也老矣!”

    董昭却笑着捋须:“那仲达可记得当年监刑杀邺城袁氏死忠的人是谁,正是老夫。彼时武帝营中诸官皆不欲领此任,担忧杀了袁氏故旧坏了一世清名,惹得士人中指点责骂。老夫当时任魏郡太守,义不容辞,自从武帝驾前领了此任。从此之后,武帝再不疑老夫半分。”

    “今日仲达为陛下监斩孙氏,一如老夫当年一般,帮陛下受了此垢。”

    有时人太过聪明并不是件好事。

    董昭封王之后连枢密院事也不过问了,整日高卧府中,将所有事情都看得不重要了。今日拿旧事来与司马懿说,也有几分劝慰司马懿的意思。

    可这在司马懿听来,这莫不是拿我来寻开心?袁氏故旧满天下,彼时武帝还未全据河北呢。如今孙氏已是丧家之犬,这能算一回事么?

    丝毫没法放在一起比较的!

    司马懿强挤出一丝笑容,保持礼貌:“董公说的是。我掌尚书台,这本是分内之责。”

    “对了,董公,我有一事要与董公通个气,听听董公的意见。”

    “仲达说来。”董昭闭着眼睛晒太阳。

    司马懿道:“陛下有意将行在停驻武汉,而寿春离武汉有些太远了,停在此处也无益处。尚书台和枢密院要么回归洛阳、许昌,要么干脆和前到武汉去陛下身侧算了。”

    “董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我不是曹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李一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一振并收藏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