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包裕刚这样的香江大佬,虽然同样也在内地进行投资了,但更多的是以捐赠为主。

    而真正属于实业投资的,也就以投资酒店、饭店等这些为主罢了。

    而内地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他们更需要工业,来带动内地的发展。

    可能够达到一定规模的外商投资,实在是太少了,甚至一根手指都能数得过来。

    比如,1978年,香江的纺织业大佬永新集团老板曹光标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个赴内地投资的港商,在濠江旁边的珠城投资设立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珠城香洲毛纺厂,主要从事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1978年,唐氏家族在鹏城罗湖附近的黄贝岭设立首间内地纺织工厂,1979年,第二间工厂选址柱州,利用当地优质羊毛和羊绒资源。

    到1979年,又有一名港商投资五百万港元,在京城设立京城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改革开放后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除了林浩然这两年在内地大肆布局之外,港商主要在内地投资的,差不多就这些了。

    由此可见,1981年的今天,香江的商界大佬们,对待内地的投资,依然是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他们主要还是担心投资之后,血本无归。

    因此,即便是投资,也只是小额投资,数百万港元,上千万港元,已经是非常惊人的投资了。

    哪里像林浩然这般,将旗下的置地集团、港灯集团、万青集团等等,动不动就上亿港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到处买地发展!

    这在许多香江商界大佬看来,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夜色笼罩,园区内的路灯与厂房窗口透出的灯光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工业图景。

    穿着环宇安保公司统一服装的安保人员,每隔一段时间,便巡查一次,保证工业园区的安全。

    甚至,林浩然还在厂房中看到有闭路监控的存在。

    他深吸了一口带着海腥味和泥土芬芳的空气,有点感慨。

    八十年代的内地,真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却又暗藏挑战的黄金时代。

    “老板,晚宴已经安排好了,就在园区自己的招待所食堂,特意准备了地道的粤菜和一些本地风味,几位从羊城来的老师傅主厨,食材都是今天最新鲜的。”杨名逸适时地汇报安排。

    林浩然点点头:“好,就去尝尝,也让伯顿先生和马世民先生感受一下内地的烟火气。”

    招待所的食堂经过了精心布置,虽不奢华,但干净宽敞。

    菜肴很快上桌,白切鸡、清蒸海鱼、红烧肉、时令青菜,还有一大煲老火靓汤,香气四溢,充满了家常的温暖与实在。

    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珍馐佳肴,但林浩然却是非常满意。

    席间,氛围轻松了许多。

    林浩然一边用餐,一边更细致地向杨名逸询问内地业务的细节。

    “名逸,这两年辛苦你了,内地情况特殊,很多事情需要摸索着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林浩然关切地问道。

    杨名逸放下筷子,认真回答:“谢谢老板关心,最大的困难,倒不是硬件,而是软件,一方面是两地制度、思维方式的差异,沟通协调需要花费大量精力;

    另一方面是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能理解我们运作模式的中层干部非常稀缺,我们现在是‘传帮带’,从香江带过来一批,再在内地选拔有潜力的苗子重点培养,但这需要时间。”

    “这是必然的过程。”林浩然表示理解,“人才培养是长远大计,要舍得投入,可以考虑和内地的一些理工科院校建立合作,设立奖学金,定向培养我们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培训生。

    眼光放长远,未来内地的市场和发展潜力,超乎想象。”

    内地的高校学子,虽然因为环境问题,眼光在初期或许还带着些地域的局限,但是人口基数庞大,有天赋的人才,绝对不少,只是尚未挖掘出来而已。

    “老板说的是。”杨名逸深以为然,“我们已经和羊城那边的中专学校有了初步接触,下一步正计划与羊城的一些高校谈谈。

    别的不说,其实置地集团旗下的朗维集团前期三万员工,起码有近千人是粤省高校毕业生,还有三分之一是粤省各地中专学校输送过来的,另外有三分之一是珠三角附近的初中毕业生,剩下的,最起码是往届初中毕业生。”

    “很好。”林浩然赞许道,这说明,朗维集团的这些基层员工,质量很高,不是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

    在这个年代,中专生在内地其实已算得上是高学历群体。

    中专毕业生在农林、水电、商业、财经、卫生、师范等诸多领域都能轻松找到稳定的工作,甚至还享有就业包分配的优厚福利。

    这样的待遇,使得中专生在这个年代的社会中备受尊崇,地位颇高。

    毕竟,高考恢复也才仅仅4年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柠檬炒辣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柠檬炒辣椒并收藏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