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鹏城领导的震惊,重返香江!(1/4)
林浩然环顾着这所破旧的小学,雨水从屋顶的漏洞不断滴落。
并不是所有漏雨的地方都放了铁桶去接,比如这走廊,就有好几处漏雨的地方,雨水直接滴落在泥土地上,汇成小小的水洼。
这所小学的地上,没有一处是水泥地,全是黄泥地,就连教室里也一样。
雨水滴落下来,很快就将地面浸得泥泞不堪。
几个高年级的孩子正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水洼,却仍不免溅上一裤腿的泥点。
林浩然的皮鞋踩在湿滑的泥地上,留下清晰的印痕。
他沉默地看着这一切,目光从漏雨的屋顶,移到斑驳的墙壁,再落到孩子们沾满泥浆的裤腿和那双双明显不合脚、甚至有些破旧的布鞋上。
“铛铛铛~”
上课的钟声响起,顿时原本在走廊里嬉闹躲雨的孩子们,纷纷跑向各自的教室。
尽管脚下泥泞难行,但他们依旧尽可能快地移动着,生怕耽误了上课时间。
林浩然一行人下意识地让开通道。
他看着那些小小的身影敏捷地绕过水洼,消失在简陋的教室门内,不一会儿,朗朗的读书声便从教室里传了出来,盖过了淅淅沥沥的雨声。
显然,这样的生活,他们早已经习惯了。
读书声与雨滴敲击铁桶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心酸的和谐。
老校长脸上露出欣慰又带着歉意的笑容:“孩子们都很珍惜上学的机会,再不好的条件,也能克服,这所小学服务周边好几个村子,很多孩子每天要走很远的路来上学。
其实现在已经好多了,自从鹏城成了特区之后,到处修路,外面的道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孩子们上学也方便了很多。
可放在两年前,遇到这种雨天,一路泥泞,到学校时经常浑身湿透,满身是泥,老师们还得想办法帮他们弄干衣服。”
林浩然点了点头,特区都这样,内地更多偏远地区的学校,条件恐怕比这里还要艰苦得多。
他想起前世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那些画面:悬崖村的孩子每天攀爬藤梯上学,高原地区的学童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徒步数小时,还有那些连像样教室都没有、只能在露天或危房里上课的孩子们……
副市长轻声补充道:“林先生,您看到的已经是鹏城相对较好的村小了,至少我们还有砖瓦结构的教室,有些偏远地区,至今还是土坯房,甚至祠堂庙宇改成的教室,每逢大雨大雪,就只能停课。
我们也想改变这些现状,可哪怕是我们,也实在是有些无能为力,所以我们现在就想搞经济,一旦经济好了,这一切都会变好。”
教室内,老师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的声音愈发响亮,那稚嫩而整齐的嗓音,仿佛带着一种穿透风雨的力量。
眼前的景象,不过是这个时代内地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林浩然的目光追随着最后一个跑进教室的瘦小背影,那孩子的裤腿几乎全被泥水浸透了,每走一步都在地上留下一个小小的泥印。
他所站的位置,旁边就是一间三年级教室的玻璃窗。
透过有点残破的玻璃窗,他看到里面的景象:四十几个孩子挤在简陋的课桌前,专注地跟着老师朗读课文。
屋顶仍有雨水不时滴落,孩子们却似乎习以为常,只是下意识地避开落雨的地方,目光始终追随着讲台上的老师。
老师的嗓音沙哑却有力,正带着孩子们朗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孩子们跟读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在雨声中格外清晰。
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眼前的困难都不值一提。
雨声渐歇,但林浩然心中愈发感慨。
他前世,也出生在贫困家庭,最能体会这些孩子求学路上的艰辛与不易。
那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教室、简陋的课桌,还有那为了学习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定眼神,都像一把把重锤,敲击在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勾起了他无数尘封已久的回忆。
小时候,他的家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村里的学校同样破败不堪,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啸而入,冻得小手通红僵硬,却还要紧紧握着那支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在本子上写字;
夏天,雨水会顺着屋顶的缝隙漏下来,打湿课本和衣服,大家就挤在一起,用身体为书本挡住雨水。
学校没有食堂,中午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有时候饭盒里的饭菜还会被老鼠偷吃。
为了上学,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翻山越岭走好几里山路,遇到下雨天,山路泥泞湿滑,不知道摔过多少跤,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才能走出那片贫瘠的土地。
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学习的日子,虽然充满了苦涩,但也让他收获了坚韧和毅力,成为了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并不是所有漏雨的地方都放了铁桶去接,比如这走廊,就有好几处漏雨的地方,雨水直接滴落在泥土地上,汇成小小的水洼。
这所小学的地上,没有一处是水泥地,全是黄泥地,就连教室里也一样。
雨水滴落下来,很快就将地面浸得泥泞不堪。
几个高年级的孩子正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水洼,却仍不免溅上一裤腿的泥点。
林浩然的皮鞋踩在湿滑的泥地上,留下清晰的印痕。
他沉默地看着这一切,目光从漏雨的屋顶,移到斑驳的墙壁,再落到孩子们沾满泥浆的裤腿和那双双明显不合脚、甚至有些破旧的布鞋上。
“铛铛铛~”
上课的钟声响起,顿时原本在走廊里嬉闹躲雨的孩子们,纷纷跑向各自的教室。
尽管脚下泥泞难行,但他们依旧尽可能快地移动着,生怕耽误了上课时间。
林浩然一行人下意识地让开通道。
他看着那些小小的身影敏捷地绕过水洼,消失在简陋的教室门内,不一会儿,朗朗的读书声便从教室里传了出来,盖过了淅淅沥沥的雨声。
显然,这样的生活,他们早已经习惯了。
读书声与雨滴敲击铁桶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心酸的和谐。
老校长脸上露出欣慰又带着歉意的笑容:“孩子们都很珍惜上学的机会,再不好的条件,也能克服,这所小学服务周边好几个村子,很多孩子每天要走很远的路来上学。
其实现在已经好多了,自从鹏城成了特区之后,到处修路,外面的道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孩子们上学也方便了很多。
可放在两年前,遇到这种雨天,一路泥泞,到学校时经常浑身湿透,满身是泥,老师们还得想办法帮他们弄干衣服。”
林浩然点了点头,特区都这样,内地更多偏远地区的学校,条件恐怕比这里还要艰苦得多。
他想起前世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那些画面:悬崖村的孩子每天攀爬藤梯上学,高原地区的学童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徒步数小时,还有那些连像样教室都没有、只能在露天或危房里上课的孩子们……
副市长轻声补充道:“林先生,您看到的已经是鹏城相对较好的村小了,至少我们还有砖瓦结构的教室,有些偏远地区,至今还是土坯房,甚至祠堂庙宇改成的教室,每逢大雨大雪,就只能停课。
我们也想改变这些现状,可哪怕是我们,也实在是有些无能为力,所以我们现在就想搞经济,一旦经济好了,这一切都会变好。”
教室内,老师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的声音愈发响亮,那稚嫩而整齐的嗓音,仿佛带着一种穿透风雨的力量。
眼前的景象,不过是这个时代内地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林浩然的目光追随着最后一个跑进教室的瘦小背影,那孩子的裤腿几乎全被泥水浸透了,每走一步都在地上留下一个小小的泥印。
他所站的位置,旁边就是一间三年级教室的玻璃窗。
透过有点残破的玻璃窗,他看到里面的景象:四十几个孩子挤在简陋的课桌前,专注地跟着老师朗读课文。
屋顶仍有雨水不时滴落,孩子们却似乎习以为常,只是下意识地避开落雨的地方,目光始终追随着讲台上的老师。
老师的嗓音沙哑却有力,正带着孩子们朗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孩子们跟读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在雨声中格外清晰。
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眼前的困难都不值一提。
雨声渐歇,但林浩然心中愈发感慨。
他前世,也出生在贫困家庭,最能体会这些孩子求学路上的艰辛与不易。
那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教室、简陋的课桌,还有那为了学习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定眼神,都像一把把重锤,敲击在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勾起了他无数尘封已久的回忆。
小时候,他的家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村里的学校同样破败不堪,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啸而入,冻得小手通红僵硬,却还要紧紧握着那支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在本子上写字;
夏天,雨水会顺着屋顶的缝隙漏下来,打湿课本和衣服,大家就挤在一起,用身体为书本挡住雨水。
学校没有食堂,中午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有时候饭盒里的饭菜还会被老鼠偷吃。
为了上学,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翻山越岭走好几里山路,遇到下雨天,山路泥泞湿滑,不知道摔过多少跤,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才能走出那片贫瘠的土地。
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学习的日子,虽然充满了苦涩,但也让他收获了坚韧和毅力,成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