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言,让麾下的人,感受到改变带来的红利,也是上位者必须要具备的。
制衡是要制衡,内部没有制衡,这是要出大问题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该有的红利分润,还是要有的。
不然人凭什么跟着喊打喊杀?
“下面开始吧。”
在明确了这件事后,曹昂开始聆听麾下的报告,尽管对这些改变,对应数据,相应规模,曹昂都十分了解了。
但召开这次汇总性会议,是为叫眼前这些人了解全面,等到这场会议结束后,记录的这些会以邸报的形式,发往荆豫徐扬等州去,好叫地方的那些文武皆知。
在曹操决意主动出兵讨袁后,曹昂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让麾下驱使的文武,更好的融入到曹氏这个大圈子。
这个大圈子,是以曹操为首而组建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曹操紧密展开的。
针对在曹操麾下的文武,特别是有资历,有影响的那些,其中有不少,对自己麾下驱使的文武,有不满,有想法,有排斥,曹昂是很清楚的。
这些想法,不是针对他展开的。
纯粹是他为曹氏招揽的,但在他麾下驱使的才俊,因为他崛起的太过迅猛,使得他们晋升的都太快了。
在征东将军府任职的就不说了,就以地方来论,从州刺史,到郡太守,到县令县长,这可是有不少少壮派担任的。
这还只是各级主官,属官就更不用说了。
就这还没有提特设的荆南都督,鲁肃自出任这个位置,可没少遇到各种争议,但鲁肃对此没有多说什么,一直都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军队就更别提了。
一批驻防将军之中,超过七成靠上的,全都是曹昂自己招揽的,他们掌控的军队,从万余众到数万众不等。
这如何能不叫人多想呢?
更别提中低层的将校中,是有一批是从曹氏精锐中选拔的,但也有不少,是从各州招募上来的,通过战争晋升上来的。
曹昂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
无非是这样的机会,本该是属于他们的,但是却被一帮新晋群体给抢走了,有想法,有不满,这都是正常的。
所以如何将此事解决好,是曹昂必须要考虑清楚的。
不能说把什么麻烦都丢给曹操,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也不是一个继承者该有的行为。
所以曹昂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叫所有人心服口服的机会,曹操征讨袁绍,倾覆汝南袁氏的大战,就被曹昂瞄准了。
这场大战,曹昂知道自家父亲曹操,同样是带着各种目的和想法的,他也是一样的,但在曹昂看来这并不冲突啊。
他们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叫整个曹氏进一步凝聚。
那些有资历,有影响的,一个个在前线前沿做着各自该做的事,凭借着讨袁之战建立功勋功绩,以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与之相对的,是曹昂要通过这次战争,叫他麾下驱使的那帮文武,在后方做好各项保障事宜,这其中就包括出兵震慑。
黄忠他们去往武关,一待就是几个月,虽说这期间没有打仗吧,但谁敢说,有没有他们都一样?
没人敢说这个话。
眼下黄忠他们回来了,关中的局势也得以稳定了。
按着曹昂的想法,等到这次讨袁之战结束,他不奢求麾下这帮文武,在职官上有太大的晋升,但是爵位是要有一批的,其次是对应的奖赏,哪怕这个奖赏开支,曹操是名义上出,实际却需征东将军府来兜底,曹昂也是没任何意见的。
因为只有这样,不仅能叫他麾下驱使的文武,进一步融进曹氏这个大集体,关键是能叫那些有想法的,不满的,一个个都把嘴给闭上。
不利于凝聚的话,是不能挑开说的。
过去说这些,曹昂可以不挑理。
但现在不行了。
你们之中的一些人,能够在前线驰骋疆场,能够在前沿减轻对应压力,那是因为有后方在给你们兜着底,才能这样的!!
曹昂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曹氏,而不是什么南曹北曹,这点,他跟曹操的利益需求是高度一致的。
谁要是破坏这个,公然唱什么反调,那就是触碰到了底线。
就今下的形势而言,整体趋势是符合曹昂预期的,在这期间,是有大批曹氏追随者,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才能和职责。
至于那些掉队的,甚至是腐败的,曹昂会出手进行处置的。
曹昂要用一次整体性汇总,来叫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态度,与此同时,也将这些改革成果叫曹操看到。
前者重要,后者也重要。
特别是曹操在意的军改,在过去这半年多的紧张加持下,荆南将军于禁,没有辜负曹昂的期许,已彻底在荆南之地铺开了,这带来的不止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