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希纳冰架探行记(1/5)
1月26日,南极,普里兹湾边缘。
“‘东方红三十号’科考船右舷发现浮冰群,密度增加,航速降至15节。”了望手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到舰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总指挥李旭扬站在巨大的舷窗前,目光穿透厚重的防冰玻璃,投向窗外那片被晨光染成淡金色的冰原。南极的一月,是南半球的盛夏,也是这片冰封大陆最“温柔”的季节,但李旭扬知道,这种“温柔”背后潜藏着怎样的危险。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制服袖口上的“中国南极科考队”字样,那里的布料已经被南极的风雪磨砺得有些粗糙。
“保持航线,开启主动声呐扫描。”李旭扬的声音沉稳有力,通知各小组,半小时后进行冰情评估和设备预热。这次我们的目标是冰架前缘的‘极光裂隙’区域,那里是冰架动力学研究的关键节点。”
“雪龙三号”是中国最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排水量超过1.4万吨,配备了最先进的破冰能力和科研设备。它像一头钢铁巨兽,在无垠的冰原上艰难而坚定地前行,船首巨大的刀状结构切开半米厚的浮冰,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撞击声。
舰桥上,气氛既紧张又充满期待。李旭扬今年45岁,是中国极地科考领域的青年才俊,曾参与过三次南极科考,对这片白色大陆有着近乎本能的敬畏。他的目光不仅关注着眼前的冰情,更在脑海中构建着未来几周的科考蓝图——冰架稳定性监测、海洋环流采样、生物基因库的初步探索……每一项任务都像一颗精密的齿轮,将共同驱动人类对地球最后一块净土的认知边界。
“报告总指挥,声呐系统发现异常信号!”负责声呐数据处理的年轻研究员王玥突然惊呼,打破了舰桥的宁静。
李旭扬立刻转身,快步走到主控台前。屏幕上,复杂的声波图谱正在跳动,一条微弱但清晰的规律信号在背景噪音中若隐若现。
“特征是什么?”李旭扬追问。
“信号频率稳定,呈周期性变化,不像是已知的海洋生物或地质活动。”王玥快速操作着键盘,放大信号细节,“而且……它的传播路径很奇怪,似乎是从冰架下方传来的。”
“冰架下方?”李旭扬皱起眉头。南极冰架平均厚度达数千米,坚硬如铁,声波很难穿透如此厚的冰层。除非……
“调整声呐深度,向冰架前缘下方延伸探测!”李旭扬果断下令,“同时,将数据传输到‘昆仑’号无人潜水器,准备进行水下作业。”
“昆仑”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可达7000米,具备高清摄像、样本采集和复杂地形分析能力,是本次科考的核心装备之一。
就在这时,窗外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原本淡金色的晨光被一抹诡异的绿取代,越来越浓,像一场盛大而神秘的舞台灯光秀。
“极光!”有年轻队员忍不住惊呼。
李旭扬却没有分心。他紧盯着声呐屏幕,王玥刚刚传输过来的新数据显示,那个神秘信号的源头,正位于“极光裂隙”的正下方,深度超过2000米。更令人震惊的是,信号的强度正在缓慢但持续地增强。
“信号源在移动?”李旭扬敏锐地捕捉到数据的变化。
“是的,它正在向我们靠近!”王玥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速度……大约每小时15公里。”
15公里每小时,对于一个未知的深海物体来说,速度快得惊人。
“通知全体人员进入二级戒备状态。”李旭扬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静,“‘昆仑’号,立即启动,目标深度2500米,航向……与信号源方向一致。”
“收到!‘昆仑’号准备就绪,预计10分钟后下潜。”
窗外的极光越来越绚烂,绿色的光带在夜空中舞动,仿佛有生命一般。而在冰面之下,那来自未知深处的神秘信号,如同远古巨兽的心跳,在寂静的南极海底,悄然回响。李旭扬站在窗前,看着那片变幻莫测的极光,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这次科考,或许将揭开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秘密。
第二章:深渊低语
“‘昆仑’号已成功下潜至2500米深度,开始向信号源方向巡航。”通讯器里传来潜水器操作员张磊沉稳的声音。
李旭扬再次回到主控台前,屏幕上分割成多个窗口,分别显示着“昆仑”号传回的实时画面、声呐数据、水温盐深剖面以及各种物理参数。
画面中,是漆黑一片的海底世界。尽管“昆仑”号的探照灯功率强大,但光线所能照亮的范围有限,周围只有无尽的黑暗和偶尔闪过的生物荧光。巨大的海山轮廓在深海中若隐若现,沉默而威严。
“信号源方位315度,距离5.2公里,正在接近。”王玥报出数据,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信号频率有微调,似乎……像是某种规律性的脉冲。”
“播放信号原始音频。”李旭扬命令道。
一阵低沉、缓慢、仿佛来自亘古洪荒的嗡鸣声在舰桥响起。声音并不刺耳,反而带着一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方红三十号’科考船右舷发现浮冰群,密度增加,航速降至15节。”了望手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到舰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总指挥李旭扬站在巨大的舷窗前,目光穿透厚重的防冰玻璃,投向窗外那片被晨光染成淡金色的冰原。南极的一月,是南半球的盛夏,也是这片冰封大陆最“温柔”的季节,但李旭扬知道,这种“温柔”背后潜藏着怎样的危险。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制服袖口上的“中国南极科考队”字样,那里的布料已经被南极的风雪磨砺得有些粗糙。
“保持航线,开启主动声呐扫描。”李旭扬的声音沉稳有力,通知各小组,半小时后进行冰情评估和设备预热。这次我们的目标是冰架前缘的‘极光裂隙’区域,那里是冰架动力学研究的关键节点。”
“雪龙三号”是中国最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排水量超过1.4万吨,配备了最先进的破冰能力和科研设备。它像一头钢铁巨兽,在无垠的冰原上艰难而坚定地前行,船首巨大的刀状结构切开半米厚的浮冰,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撞击声。
舰桥上,气氛既紧张又充满期待。李旭扬今年45岁,是中国极地科考领域的青年才俊,曾参与过三次南极科考,对这片白色大陆有着近乎本能的敬畏。他的目光不仅关注着眼前的冰情,更在脑海中构建着未来几周的科考蓝图——冰架稳定性监测、海洋环流采样、生物基因库的初步探索……每一项任务都像一颗精密的齿轮,将共同驱动人类对地球最后一块净土的认知边界。
“报告总指挥,声呐系统发现异常信号!”负责声呐数据处理的年轻研究员王玥突然惊呼,打破了舰桥的宁静。
李旭扬立刻转身,快步走到主控台前。屏幕上,复杂的声波图谱正在跳动,一条微弱但清晰的规律信号在背景噪音中若隐若现。
“特征是什么?”李旭扬追问。
“信号频率稳定,呈周期性变化,不像是已知的海洋生物或地质活动。”王玥快速操作着键盘,放大信号细节,“而且……它的传播路径很奇怪,似乎是从冰架下方传来的。”
“冰架下方?”李旭扬皱起眉头。南极冰架平均厚度达数千米,坚硬如铁,声波很难穿透如此厚的冰层。除非……
“调整声呐深度,向冰架前缘下方延伸探测!”李旭扬果断下令,“同时,将数据传输到‘昆仑’号无人潜水器,准备进行水下作业。”
“昆仑”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可达7000米,具备高清摄像、样本采集和复杂地形分析能力,是本次科考的核心装备之一。
就在这时,窗外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原本淡金色的晨光被一抹诡异的绿取代,越来越浓,像一场盛大而神秘的舞台灯光秀。
“极光!”有年轻队员忍不住惊呼。
李旭扬却没有分心。他紧盯着声呐屏幕,王玥刚刚传输过来的新数据显示,那个神秘信号的源头,正位于“极光裂隙”的正下方,深度超过2000米。更令人震惊的是,信号的强度正在缓慢但持续地增强。
“信号源在移动?”李旭扬敏锐地捕捉到数据的变化。
“是的,它正在向我们靠近!”王玥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速度……大约每小时15公里。”
15公里每小时,对于一个未知的深海物体来说,速度快得惊人。
“通知全体人员进入二级戒备状态。”李旭扬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静,“‘昆仑’号,立即启动,目标深度2500米,航向……与信号源方向一致。”
“收到!‘昆仑’号准备就绪,预计10分钟后下潜。”
窗外的极光越来越绚烂,绿色的光带在夜空中舞动,仿佛有生命一般。而在冰面之下,那来自未知深处的神秘信号,如同远古巨兽的心跳,在寂静的南极海底,悄然回响。李旭扬站在窗前,看着那片变幻莫测的极光,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这次科考,或许将揭开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秘密。
第二章:深渊低语
“‘昆仑’号已成功下潜至2500米深度,开始向信号源方向巡航。”通讯器里传来潜水器操作员张磊沉稳的声音。
李旭扬再次回到主控台前,屏幕上分割成多个窗口,分别显示着“昆仑”号传回的实时画面、声呐数据、水温盐深剖面以及各种物理参数。
画面中,是漆黑一片的海底世界。尽管“昆仑”号的探照灯功率强大,但光线所能照亮的范围有限,周围只有无尽的黑暗和偶尔闪过的生物荧光。巨大的海山轮廓在深海中若隐若现,沉默而威严。
“信号源方位315度,距离5.2公里,正在接近。”王玥报出数据,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信号频率有微调,似乎……像是某种规律性的脉冲。”
“播放信号原始音频。”李旭扬命令道。
一阵低沉、缓慢、仿佛来自亘古洪荒的嗡鸣声在舰桥响起。声音并不刺耳,反而带着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