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生医药,一个几乎要被港岛民众遗忘的医药企业,就这么静静地伫立在港岛九龙的旧工业区里。

    这座由大陆医药世家传人余东来,于本世纪初到港岛来以后所创立的企业,曾以“仁泽众生”为理念,将大陆的诸多中药药方,在港岛发扬光大,曾经炮制过享誉南洋的安宫牛黄丸和白凤丸等等。

    余氏家族的爱国风骨同样也是刻入骨髓的,在抗日时就冒险以港岛为大本营,维持着内地药材的供应通道,尤其是在战后更是倾力资助香港大学与国内的医学教育事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康生这两个字,就曾是港岛中药界的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然而在时代的风浪无情拍打下,七十年代的港岛,可以说是被西药一下潮水般的涌入,把传统中药给冲击得一塌糊涂。

    再加上,年轻一代对老祖宗的药罐子几乎都是敬而远之,康生医药的辉煌也开始渐渐蒙尘。

    更致命的是随着中药材的凋零,药效的不稳定,以及市场对重要的不认可。余东来看到康生医药越来越显疲态,为求存续,他也就不得不痛下决心,开始转型西药。

    但是,这条路布满荆棘。祖辈积累的资金如同流水般注入西药研究室和仿制药生产。

    投入是巨大的,产出却像是吝啬鬼的金库,只挤出了几款感冒药和外伤药,效果平平甚至不如原版,成本反而居高不下。

    曾经市值最高已经攀上五千万港币的康生医药,股价却在这些不利消息之下,如同失事飞机般直线下坠,沦为港岛股市有名的“垃圾股”,市值缩水至不足一千万港币。

    就连余东来的大儿子余兴中,在港大镀金后又沾染了资本市场的浮躁,也彻底对自家的公司失去了信心。当林火旺如同救世主般开始在市场上大举收购康生股票,将股价短暂提振至近两千万时,余兴中毫不犹豫地抛售了自己持有的20%股份。

    这无疑为林火旺的收购计划扫清了道路。市场上零散的筹码几乎被他一卷而空。最终,除了创始人余东来仍死死攥着那象征着最后尊严与不甘的25%股份外,小林天望,这位不到二十岁却已搅动香江风云的少年巨富,豪掷逾千万,握有了康生医药整整60%的股权,成为绝对控股的第一大股东。

    然后,接下来林火旺的选择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他虽然说拿走了董事会主席的职位,坐稳了第一大股东的实控地位。

    但是,林火旺却依旧把公司日常运营的总舵手位置总经理一职,留给了原来的创始股东余东来。

    所以说,整个康生医药在控股权易主后,表面上却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旧是由这位老掌门人在把持着。

    在这样的安排里,林火旺有着自己的盘算。

    其一,康生医药虽然现在看起来很落魄,但其早期在西药研发上的投入却并非完全白费,拥有着现成的、配置尚算完备的医药实验室,还有几位港大生物医学的博士,都是实打实的科研人才,这正是林火旺此刻最急需借助的工具。

    其二,他看重的是余东来身上那份与生俱来,传承自中药家族的医药理念与爱国品质,这些都让他可以很放心的将企业交给他做日常的管理和打理。

    其三,在康生医药陷入困境之时,林火旺以雪中送炭的收购价格,正是对这位爱国实业家给予的尊重和信任,也是一份相当划算的另外“投资”。

    只不过,这份投资的回报,单靠原来的康生医药是绝对给不出来的,还得要林火旺深入的亲自介入才行。

    于是乎……

    在康生医药实验室里,那白色的灯光照在无菌的操作台上。空气里是消毒水和各种化学试剂的混合气味,闻起来那是相当的刺鼻。

    林火旺此时正穿着实验室用的白大褂,俊朗的脸上都难免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却十分专注地盯着桌上列出的一些分子结构模型。

    而在他的身边,则是围着以赵生基为首的几位康生医药西药研发团队的核心人物。

    赵生基,港大生物医药博士,曾是康生药业倾尽资源和人脉,特地聘请来的“希望之星”,年约四十,戴着一副厚底眼镜,头发有些凌乱。此刻他的眉头紧锁着,和林火旺一样,盯着这些分子结构模型思考着什么。

    实验室内的气氛相当的压抑。围在旁边的几位研发人员学历背景也都不差,或是港大的博士,或是资深研究员,而他们的脸上全都是一副难以置信的质疑表情。

    “小林生!不是我们不愿意尝试……但是,您描述的这种男性壮阳药物,作用原理实在有些……过于理想化了。”一名年轻的研究员,很是无奈地。

    “是啊,小林生。这壮阳类的药物,在中药的古方里是有不少。但这有效果的,比如真正的野山参、鹿茸、虎骨粉,哪一个不是卖出天价来?而且药效也远非你所描述的那种即时性。

    至于那些便宜的,什么韭菜籽、生蚝、枸杞,吃再多,也顶多只能算是食补,效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中医典籍里提‘壮阳’,多半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家有十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家有十猫并收藏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