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恩,敕封‘树王’。潼关百姓,岁时祭祀,相传灵验非常。值此危局,万岁何不遣人祭之,或可得神树庇佑?”
李自成恍然。入关时确闻此树灵异,也曾动念,奈何军情如火,转眼抛诸脑后。今逢新年,宋献策提起,心思复萌。身为“万岁”,亲祭一棵千年古树,传扬出去确有些难堪。可……望着窗外萧瑟的潼关城垣,多铎大军的阴云压顶,一丝虚无缥缈的希望,也成了溺水者眼中的浮木。
“罢了,”李自成终是开口,声音低沉,“速唤牛金星来。你二人,随朕微服一行。”
三人轻装简从,悄然来到东大街。那株传说中的“树王”赫然矗立,躯干需四五人方能合抱,巨大树冠如撑开的残破伞盖,半边枝叶已然枯死,虬枝刺向铅灰的天空。树身之上,一道五六寸长、二三寸宽的深疤触目惊心,正是传说中马超留下的“枪眼”。树前香案上,青烟袅袅,显然平日香火不绝。
随从默默摆上祭品:专奉神佛的兔头、谷集、麦集,馒头堆叠的“馄饨山”,粉捏的元宝,面塑的猪头……李自成肃立香案前,亲手点燃三炷香。青烟缭绕,模糊了他紧锁的眉头。他俯身下拜,心中默祷:“树王在上,自成诚心叩首。望祈神力护佑,助我义军杀败多铎,保潼关黎庶平安,基业无虞!”冰冷的空气里,只有香火燃烧的细微哔剥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刁斗。
时间在压抑的等待中流逝。转眼到了正月初九(1645年1月9日),潼关的空气骤然绷紧。地平线上,旌旗猎猎,烟尘蔽日。清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率领着汉八旗精锐重器——“乌真超哈”【注:满语“重兵”,指炮兵】部队,终于抵达战场。在他们之前数日,正蓝旗固山额真阿山、马喇西已率劲旅自山西蒲州渡河,增兵到位。
清军的营盘仿佛一夜之间膨胀数倍,肃杀之气弥漫四野。两天紧张的哨探与部署后,正月初十一(1月11日),沉寂多日的战鼓,终于以毁灭的节奏擂响!
孔有德带来的红夷大炮,被推上了预设的炮位。这些二十年前才由荷兰人(时称“红夷”)传入中国的钢铁巨兽,第一次在决定中原命运的战场上,发出震彻天地的怒吼!炮身长近二丈,黝黑的炮口狰狞地指向潼关城垣。它们甫一现身,便令明军昔日引以为傲的佛郎机黯然失色。清廷讳言“夷”字,故称其为“红衣大炮”。
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的战争之神。口径逾十厘米,重量自千斤至万斤不等,炮身重心处铸有圆柱形炮耳,架于炮车之上,可精密调整射角。炮管整体模铸,工艺精湛,炮身铸有准星照门,赋予其超越时代的精度。装填进炮膛的球形实心铁弹,在巨量火药的推动下,挟着撕裂空气的尖啸,直扑目标!
“轰——隆——!”
“轰!轰!轰!”
沉闷如滚雷、尖锐似裂帛的炮声,次第炸响!每一次轰鸣,大地都为之震颤。炮弹划破长空,带着肉眼可见的死亡轨迹,狠狠砸在潼关古老的城墙上!砖石崩裂,烟尘冲天而起,坚固的关城仿佛在巨人的重拳下痛苦呻吟。那“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的恐怖威力,在这一天,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射程远达七八里的炮弹,不仅是物理的摧毁,更是对守军意志的残酷碾压。
硝烟弥漫,遮蔽了冬日的阳光。李自成站在城头,脚下的震动清晰地传来。他望着城外那喷吐着死亡火焰的炮阵,眼中映着火光,也映着深深的凝重。孔有德带来的,不仅是炮,更是压垮天平的最后一根铁秤砣。潼关的命运,在红衣大炮的怒吼声中,剧烈地摇晃起来。
孔有德的“乌真超哈”炮兵,绝非寻常炮队可比。其骨干乃袁崇焕苦心打造的关宁铁骑旧部,又经西洋火器专家倾囊相授,深谙弹道学、几何学与物理学之妙。他们推演计算炮弹轨迹,其精准度远超依赖经验操炮的传统炮手。这支由叛将带来的力量,彻底颠覆了明清双方的火力天平。红夷大炮那远超大顺军所有火器的射程,使得战场成为单方面的屠杀场。大顺军纵有火器万千,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毁灭性的铁弹从天而降,将金陡关坚固的砖砌关墙撕扯得千疮百孔,巨大的缺口与蛛网般的裂痕遍布城关。
炮火稍歇,浓烟未散,清军步兵的总攻便如潮水般涌来!无数楯车被推向前线,如同移动的堡垒,缓缓碾过遍布弹坑的焦土。
这些特制的楯车,前方设双层厚木板,层间以沙土夯实。首层厚板竟达五六寸(15-18厘米),如同披挂重甲,大顺军的箭矢、火铳铅丸,乃至佛郎机炮的小弹,撞在上面纷纷弹开,难以撼动分毫。每逢攻坚,清军必以此物开道,既能大幅减少伤亡,更能有效遏制大顺骑兵的凶猛反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楯车之后,清军步兵引弓如满月,密集的箭雨如同飞蝗,越过楯车,狠狠攒射向城头,压得守军难以抬头。大顺士兵在炮火的余威与箭矢的呼啸中死守阵地,用尽一切手段还击。然而,他们的反击对那龟壳般的楯车收效甚微,自身却在对方连绵不绝的箭雨下不断减员,处境愈发艰难。
潼关各处,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自成恍然。入关时确闻此树灵异,也曾动念,奈何军情如火,转眼抛诸脑后。今逢新年,宋献策提起,心思复萌。身为“万岁”,亲祭一棵千年古树,传扬出去确有些难堪。可……望着窗外萧瑟的潼关城垣,多铎大军的阴云压顶,一丝虚无缥缈的希望,也成了溺水者眼中的浮木。
“罢了,”李自成终是开口,声音低沉,“速唤牛金星来。你二人,随朕微服一行。”
三人轻装简从,悄然来到东大街。那株传说中的“树王”赫然矗立,躯干需四五人方能合抱,巨大树冠如撑开的残破伞盖,半边枝叶已然枯死,虬枝刺向铅灰的天空。树身之上,一道五六寸长、二三寸宽的深疤触目惊心,正是传说中马超留下的“枪眼”。树前香案上,青烟袅袅,显然平日香火不绝。
随从默默摆上祭品:专奉神佛的兔头、谷集、麦集,馒头堆叠的“馄饨山”,粉捏的元宝,面塑的猪头……李自成肃立香案前,亲手点燃三炷香。青烟缭绕,模糊了他紧锁的眉头。他俯身下拜,心中默祷:“树王在上,自成诚心叩首。望祈神力护佑,助我义军杀败多铎,保潼关黎庶平安,基业无虞!”冰冷的空气里,只有香火燃烧的细微哔剥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刁斗。
时间在压抑的等待中流逝。转眼到了正月初九(1645年1月9日),潼关的空气骤然绷紧。地平线上,旌旗猎猎,烟尘蔽日。清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率领着汉八旗精锐重器——“乌真超哈”【注:满语“重兵”,指炮兵】部队,终于抵达战场。在他们之前数日,正蓝旗固山额真阿山、马喇西已率劲旅自山西蒲州渡河,增兵到位。
清军的营盘仿佛一夜之间膨胀数倍,肃杀之气弥漫四野。两天紧张的哨探与部署后,正月初十一(1月11日),沉寂多日的战鼓,终于以毁灭的节奏擂响!
孔有德带来的红夷大炮,被推上了预设的炮位。这些二十年前才由荷兰人(时称“红夷”)传入中国的钢铁巨兽,第一次在决定中原命运的战场上,发出震彻天地的怒吼!炮身长近二丈,黝黑的炮口狰狞地指向潼关城垣。它们甫一现身,便令明军昔日引以为傲的佛郎机黯然失色。清廷讳言“夷”字,故称其为“红衣大炮”。
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的战争之神。口径逾十厘米,重量自千斤至万斤不等,炮身重心处铸有圆柱形炮耳,架于炮车之上,可精密调整射角。炮管整体模铸,工艺精湛,炮身铸有准星照门,赋予其超越时代的精度。装填进炮膛的球形实心铁弹,在巨量火药的推动下,挟着撕裂空气的尖啸,直扑目标!
“轰——隆——!”
“轰!轰!轰!”
沉闷如滚雷、尖锐似裂帛的炮声,次第炸响!每一次轰鸣,大地都为之震颤。炮弹划破长空,带着肉眼可见的死亡轨迹,狠狠砸在潼关古老的城墙上!砖石崩裂,烟尘冲天而起,坚固的关城仿佛在巨人的重拳下痛苦呻吟。那“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的恐怖威力,在这一天,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射程远达七八里的炮弹,不仅是物理的摧毁,更是对守军意志的残酷碾压。
硝烟弥漫,遮蔽了冬日的阳光。李自成站在城头,脚下的震动清晰地传来。他望着城外那喷吐着死亡火焰的炮阵,眼中映着火光,也映着深深的凝重。孔有德带来的,不仅是炮,更是压垮天平的最后一根铁秤砣。潼关的命运,在红衣大炮的怒吼声中,剧烈地摇晃起来。
孔有德的“乌真超哈”炮兵,绝非寻常炮队可比。其骨干乃袁崇焕苦心打造的关宁铁骑旧部,又经西洋火器专家倾囊相授,深谙弹道学、几何学与物理学之妙。他们推演计算炮弹轨迹,其精准度远超依赖经验操炮的传统炮手。这支由叛将带来的力量,彻底颠覆了明清双方的火力天平。红夷大炮那远超大顺军所有火器的射程,使得战场成为单方面的屠杀场。大顺军纵有火器万千,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毁灭性的铁弹从天而降,将金陡关坚固的砖砌关墙撕扯得千疮百孔,巨大的缺口与蛛网般的裂痕遍布城关。
炮火稍歇,浓烟未散,清军步兵的总攻便如潮水般涌来!无数楯车被推向前线,如同移动的堡垒,缓缓碾过遍布弹坑的焦土。
这些特制的楯车,前方设双层厚木板,层间以沙土夯实。首层厚板竟达五六寸(15-18厘米),如同披挂重甲,大顺军的箭矢、火铳铅丸,乃至佛郎机炮的小弹,撞在上面纷纷弹开,难以撼动分毫。每逢攻坚,清军必以此物开道,既能大幅减少伤亡,更能有效遏制大顺骑兵的凶猛反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楯车之后,清军步兵引弓如满月,密集的箭雨如同飞蝗,越过楯车,狠狠攒射向城头,压得守军难以抬头。大顺士兵在炮火的余威与箭矢的呼啸中死守阵地,用尽一切手段还击。然而,他们的反击对那龟壳般的楯车收效甚微,自身却在对方连绵不绝的箭雨下不断减员,处境愈发艰难。
潼关各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