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天清晨,船身忽然从摇晃变得平稳,甲板上的人都忍不住探头往外看。

    “到了!到辽东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声音里满是激动,王二连忙抱起还在揉眼睛的狗蛋,快步挤到船边。

    远远望去,海岸线蜿蜒伸展,岸边是一片望不到边的黑土地,像被墨染过似的,看着就透着股肥沃劲儿。

    船慢慢靠近码头,能看清岸边站满了人——有穿着青色官服的官员,有身着铠甲的士兵,还有不少穿着粗布衣裳的百姓,手里举着“欢迎移民乡亲”、“辽东是咱家”的木牌,见船靠岸,还纷纷挥手致意,连空气里都透着股热乎劲儿。

    “别挤,按名册顺序下船,每户都有人接应!”官差的声音在码头响起,王二抱着狗蛋,拉着妻子,跟着队伍慢慢走下跳板。

    脚刚踩上辽东的土地,就有个面带笑容的衙役迎上来,核对了他木牌上的编号和名册,笑着说:“王二是吧?家三口,跟我来,先去棚屋歇脚,喝碗热汤暖暖身子!”

    棚屋就搭在码头旁边,一排连着一排,里面烧着炭火,暖和得很。

    刚进去,就有军民端来热气腾腾的玉米汤,金黄的汤里飘着玉米粒,还撒了点盐,喝一口,暖流从喉咙一直暖到肚子里。

    旁边的木桌上,还摆着刚蒸好的土豆,外皮剥掉一半,露出黄嫩嫩的肉,狗蛋抓着一个就啃,吃得满脸都是。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一个皮肤黝黑的辽东军民凑过来,笑着跟王二搭话,“前阵子刚收了一茬土豆,地窖里存得满当当的,冬天也饿不着。明年开春,你们就能种自己的地,保准比老家的收成好!”

    王二点点头,心里的踏实感越来越足——这一路的照顾,到了辽东又这么热闹,他知道,自己没来错地方。

    歇了半个时辰,官差开始按目的地分人:“去辽阳的跟我走!去沈阳的这边集合!去开原的往那边站!”

    王二一家被分到了辽阳附近的一个新村落,名叫“安乐屯”,和他们一起去的还有二十多户人家,都是从山东、河南来的流民。

    护送他们去村落的是两个辽东士兵,赶着两辆马车,车上装着大家的行李,还有朝廷提前备好的棉衣和被褥。

    “咱们走的是新修的路,好走得很!”士兵一边赶车一边说,“安乐屯的房子都盖好了,水泥红砖砌的,比你们老家的土坯房结实,冬天也暖和!”

    马车走了约莫两个时辰,穿过一片刚开垦的农田,远远就看到一片整齐的房屋——不像老家的土坯房那样东倒西歪,而是一排排顺着地势排列,间距均匀,看着就透着规整。

    走近了才看清,这些房子都是用红砖砌墙,砖缝里抹着平整的水泥,连风吹雨打的痕迹都没有;屋顶盖着青瓦,瓦檐整齐地叠在一起,还装了排水的陶管,下雨时雨水不会顺着墙流;窗户框架是新做的木头,上面糊着白净的纸,阳光能透进去,屋里肯定亮堂;每户人家门口都围了个小院子,院墙用碎石垒成,不算高却结实,院子里还搭好了一人多高的柴火垛,柴火劈得整齐,一看就够烧一阵子。

    村口的空地上竖着一块半人高的木牌,打磨得光滑,上面用红漆写着“安乐屯”三个大字,字体方正,老远就能看清;木牌旁边围着不少村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是之前来的移民,有的手里还拿着刚蒸好的窝头,有的端着热水,见他们的马车到了,都笑着迎上来,声音热乎得很。

    “来啦!一路累坏了吧?快进屋暖和暖和!”

    “俺家刚烧了炕,先去歇会儿,晚上一起吃顿热乎饭!”

    还有人主动过来帮着卸行李,一点不生分,像招待自家亲戚似的。

    一个姓周的里正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地契和一张图纸,递给王二:“王二,这是你家的地契,二十亩地,就在村东头,地势平,浇水也方便;这是你家的房子,三号院,进去看看合不合心意!”

    王二接过地契,手指摸着上面的字,只觉得眼眶发热。他跟着周里正走进三号院,推开木门,里面的景象让他愣了神:屋子分里外两间,外间有个新砌的灶台,灶台上摆着一口铁锅;里间有两张木床,床上铺着稻草,还放着两床新被褥;墙角堆着一袋土豆种薯、一袋玉米种子,旁边还有一套崭新的铁犁、锄头和镰刀——都是朝廷给的。

    “这……这都是俺家的?”王二声音发颤,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周里正笑着点头:“都是你的!地契上写着你的名字,这些粮种、农具,也是朝廷按户发的,不用你花一分钱。明年开春,农官会来教大家种地,有啥不懂的,也能问村里的老人!”

    王二转过身,看着妻子正摸着木床,眼眶红红的,狗蛋则在院子里跑着,好奇地看着墙角的农具。

    他走过去,一把将妻子和孩子搂在怀里,手臂收得紧紧的,像是怕这眼前的一切会突然消失,眼泪再也忍不住,哗哗地流下来,砸在孩子的衣服上,也打湿了妻子的肩膀。

    他想起从河南逃荒时的颠沛流离——那年大旱,地里的庄稼全枯了,地主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朕闻上古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朕闻上古并收藏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