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上海潮汐(1/2)
朱慈炅的废物们山呼万岁恭送朱慈炅登座,朱慈炅笑眯眯的请平身赐座,嘴里还是称呼爱卿的。
天工院的大会议室很大,甚至都侵占了原东六宫的一间宫殿位置。这让乾清宫的配房多出了一块,工部当初和王之心为此还吵了一架,说不对称了,破坏风水。
最后把对面昭仁殿也挤进了西六宫,王之心还创造性的表示,这是天子寝宫生双翼,大吉又大利,导致工部官员十分无语。不过,西六宫摇摇欲坠,东六宫它就已经不存在,随便折腾。
大会议内部装修本来开始是想像小会议室一样摆张大桌的,后来发现如果那样摆,这张桌子太夸张了,而且根本不是拉近距离是隔开距离了。
于是改成上设御阶御座御案,朱慈炅从侧门过来就可以直接上座。
两侧各设两排九张座椅,可以有三十六位重臣落座,对面再设六排桌椅,方便列席者书写记录,留出中间过道,两边各六,刚好七十二位。
整个大会议室满员就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完美无比,刘阁老都说好。
唯有朱慈炅觉得别扭,他的御座御案都太长太大了,而他还那么小,两条小短腿只能悬在空中。
这不是满员的会议,大家都在天罡位落座,朱慈炅坐而论道的风气早已经在朝臣中流行,赢得一片赞誉。
当初赵大偷偷撤掉范质椅子,宰执立班让大臣站着议事,从蒙元开始甚至跪着议事,小朱三完全修正回来了。单单这件关于椅子的小事,小慈炅就是几百年不遇的圣君。
刘一燝首先汇报了这两天会议的情况,朱慈炅听了一会就不想听了。
原来你们这两天都在喝茶聊天啊,朕是不是对你们太好了,还安排人给你们送茶送糕点的,反正就是看刘老头不顺眼。
“好了,朕知道了。诸位爱卿,议事要言简意赅,直指主题。户部还有重用的春耕,朕的事情更多,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朕召集大家实际上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应对西人白银流入的问题。
这个问题会带来什么影响,朝廷要拿出什么针对性的策略政令,让这件事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这个才是要讨论的重点。
脑子转动起来,思想灵活点,视野开阔点。
我们首先要确定,银子不是越多越好。如果银子多了,原来一两银子能买到的东西现在需要二两三两才能买到,这就是西银对我们最大的威胁。”
南户部右侍郎吴宗达突然开口,一脸自信。
“陛下此言差矣!”
朱慈炅有点懵,思维都有点中断,好久没有人打断他说话了。不过,他还是面带微笑,保持谦逊态度,转头看向吴宗达。
这个吴宗达是官宦世家,翰林清贵出身,先前是南礼部右侍郎,平级调动的。朱慈炅知道他,也是因为他是当初伪官药案时,南京静坐团的一员。
他虽然是南直人,但政治属性并不是东林,《三朝要典》编撰团里有他,虽然最后辞了。当然,他也不是阉党,他跟来宗道有些相似,属于所谓的清流一党,挺洁身自好的。
是的,这个户部右侍郎就是来宗道的狗腿子,连教训皇帝的脸色神态都一模一样,朱慈炅对北京的来阁老也瞬间充满怨念。
朱慈炅已经能很好掩饰自己的心情了,至少一般人看不出来,他有任何不快。
吴宗达还十分有礼貌的对朱慈炅拱拱手。
“陛下,西银流入,对我大明的物价影响其实微乎其微。民间交易,更多的使用的是铜钱,只有江南和京师一带流行碎银。西银流入,是大宗交易,白银本身并不会直接流入民间。
只需要管好大商人,白银流入就不会造成太大的物价波动。根据臣的幕僚调查,大部分商人都会把白银兑换成铜钱用以支付雇工。
而如今,因为大明铸币就在南京,兑换非常方便,重启大小通宝制作精良,民间也乐于使用。唯一的问题,反而是在其他地区。
比如湖广,两百万枚通宝运过去,转瞬就如同泥牛入海,而因为南京苏松扬州都在大量用工,南京铸币厂的铜币一出厂就被兑光,其他地方没有补充,重启通宝价格甚至略有涨价。
因为兼用过往通宝,各地才没有出现钱荒。臣的意见是,此非长久之计,应该把母模分发各省,允许地方铸币。”
杨嗣昌当即反驳。
“陛下,此计绝对不行。陛下也说过铸币为中央权力,重启通宝的价值就在于中央铸币的唯一性,地方滥竽充数,粗制滥造才是对国家货币更严重的损害。”
吴宗达盯着杨嗣昌。
“地方的铜运到南京,铸成铜币又运回去,这中间不浪费人力物力吗?”
杨嗣昌冷笑一声。
“当然不浪费,陛下说过朝堂不是商场,朝堂要计较不只是钱财。既然需要有人转运、保护,那么自然就有人能以此谋生,这就是安民。”
吴宗达有些发愣,这个杨嗣昌一口一个陛下说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工院的大会议室很大,甚至都侵占了原东六宫的一间宫殿位置。这让乾清宫的配房多出了一块,工部当初和王之心为此还吵了一架,说不对称了,破坏风水。
最后把对面昭仁殿也挤进了西六宫,王之心还创造性的表示,这是天子寝宫生双翼,大吉又大利,导致工部官员十分无语。不过,西六宫摇摇欲坠,东六宫它就已经不存在,随便折腾。
大会议内部装修本来开始是想像小会议室一样摆张大桌的,后来发现如果那样摆,这张桌子太夸张了,而且根本不是拉近距离是隔开距离了。
于是改成上设御阶御座御案,朱慈炅从侧门过来就可以直接上座。
两侧各设两排九张座椅,可以有三十六位重臣落座,对面再设六排桌椅,方便列席者书写记录,留出中间过道,两边各六,刚好七十二位。
整个大会议室满员就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完美无比,刘阁老都说好。
唯有朱慈炅觉得别扭,他的御座御案都太长太大了,而他还那么小,两条小短腿只能悬在空中。
这不是满员的会议,大家都在天罡位落座,朱慈炅坐而论道的风气早已经在朝臣中流行,赢得一片赞誉。
当初赵大偷偷撤掉范质椅子,宰执立班让大臣站着议事,从蒙元开始甚至跪着议事,小朱三完全修正回来了。单单这件关于椅子的小事,小慈炅就是几百年不遇的圣君。
刘一燝首先汇报了这两天会议的情况,朱慈炅听了一会就不想听了。
原来你们这两天都在喝茶聊天啊,朕是不是对你们太好了,还安排人给你们送茶送糕点的,反正就是看刘老头不顺眼。
“好了,朕知道了。诸位爱卿,议事要言简意赅,直指主题。户部还有重用的春耕,朕的事情更多,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朕召集大家实际上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应对西人白银流入的问题。
这个问题会带来什么影响,朝廷要拿出什么针对性的策略政令,让这件事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这个才是要讨论的重点。
脑子转动起来,思想灵活点,视野开阔点。
我们首先要确定,银子不是越多越好。如果银子多了,原来一两银子能买到的东西现在需要二两三两才能买到,这就是西银对我们最大的威胁。”
南户部右侍郎吴宗达突然开口,一脸自信。
“陛下此言差矣!”
朱慈炅有点懵,思维都有点中断,好久没有人打断他说话了。不过,他还是面带微笑,保持谦逊态度,转头看向吴宗达。
这个吴宗达是官宦世家,翰林清贵出身,先前是南礼部右侍郎,平级调动的。朱慈炅知道他,也是因为他是当初伪官药案时,南京静坐团的一员。
他虽然是南直人,但政治属性并不是东林,《三朝要典》编撰团里有他,虽然最后辞了。当然,他也不是阉党,他跟来宗道有些相似,属于所谓的清流一党,挺洁身自好的。
是的,这个户部右侍郎就是来宗道的狗腿子,连教训皇帝的脸色神态都一模一样,朱慈炅对北京的来阁老也瞬间充满怨念。
朱慈炅已经能很好掩饰自己的心情了,至少一般人看不出来,他有任何不快。
吴宗达还十分有礼貌的对朱慈炅拱拱手。
“陛下,西银流入,对我大明的物价影响其实微乎其微。民间交易,更多的使用的是铜钱,只有江南和京师一带流行碎银。西银流入,是大宗交易,白银本身并不会直接流入民间。
只需要管好大商人,白银流入就不会造成太大的物价波动。根据臣的幕僚调查,大部分商人都会把白银兑换成铜钱用以支付雇工。
而如今,因为大明铸币就在南京,兑换非常方便,重启大小通宝制作精良,民间也乐于使用。唯一的问题,反而是在其他地区。
比如湖广,两百万枚通宝运过去,转瞬就如同泥牛入海,而因为南京苏松扬州都在大量用工,南京铸币厂的铜币一出厂就被兑光,其他地方没有补充,重启通宝价格甚至略有涨价。
因为兼用过往通宝,各地才没有出现钱荒。臣的意见是,此非长久之计,应该把母模分发各省,允许地方铸币。”
杨嗣昌当即反驳。
“陛下,此计绝对不行。陛下也说过铸币为中央权力,重启通宝的价值就在于中央铸币的唯一性,地方滥竽充数,粗制滥造才是对国家货币更严重的损害。”
吴宗达盯着杨嗣昌。
“地方的铜运到南京,铸成铜币又运回去,这中间不浪费人力物力吗?”
杨嗣昌冷笑一声。
“当然不浪费,陛下说过朝堂不是商场,朝堂要计较不只是钱财。既然需要有人转运、保护,那么自然就有人能以此谋生,这就是安民。”
吴宗达有些发愣,这个杨嗣昌一口一个陛下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