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金风送爽,大汉朝廷治下各州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丰收季节。

    田野里麦浪翻滚,果园中硕果累累,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与此同时,在大将军府内,户部尚书黄玄手捧厚厚一叠奏报,步履匆匆地走了进来。

    他腰板挺得笔直,眉梢眼角掩饰不住笑意。

    刘昆接过奏报,细细阅览,片刻后长舒一口气,神色终于轻松了些。

    今年秋收的大丰收,总算缓解了这几月以来压在心头的财政压力。

    其实早在年初,黄玄便已向刘昆汇报过,朝廷财政吃紧的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保障安北军的后勤供给,同时维持朝廷正常运转,他不得不以朝廷名义从大汉银行借出大量资金。

    然而,大汉银行的资金不能随意动用,稍有不慎便会动摇金融根基。

    为避免竭泽而渔,刘昆只能在不影响银行业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借贷有限的资金,但仍然还不够。

    思虑再三,他决定借鉴后世“国库券”的做法,向天下百姓筹措资金。

    当时,大汉银行的存款利率为百分之三,而国库券则承诺给予百分之五的回报,整整高出两个百分点。

    按理说,这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方式,然而现实却并不如人意。

    起初,朝廷推出国库券时,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和观望。

    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无人问津,国库券积压如山,难以变现。

    无奈之下,刘昆与几位心腹商议后,只得下令官员根据自身品级带头认购,试图以身作则带动民间购买。

    尽管如此,收效甚微,资金缺口依旧未能填补。

    眼看国库券滞销,黄玄与大汉银行行长甄逸愁眉不展。

    “唉,这东西真是无人问津啊!”黄玄曾叹道,“百姓宁愿把铜板存在银行,或者埋在地下,也不愿买这劳什子的国库券。”

    “可不是嘛!”甄逸也苦笑道,“老夫每日看着堆积如山的国库券,简直愁得头发都白了。”

    正当二人束手无策之际,刘昆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将后世办报纸的理念娓娓道来,详细阐述给黄玄与甄逸听。

    两人听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大将军,您这脑袋里究竟装了多少奇思妙想?”黄玄揉着太阳穴感慨,“‘报纸’二字,我闻所未闻!”

    说干就干,得益于大汉科学院(原九原科学院)新近研发的造纸技术,一种质地坚韧、成本低廉的专用纸迅速投产。

    更令人惊喜的是,刘昆又“无意”中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比起之前的雕版印刷,效率提升了数倍不止!

    不久之后,长安城第一份报纸——《大汉日报》应运而生。

    最初的报纸只有一整张对开纸,宽约两尺半,高约四尺。

    报头是书法大家蔡邕亲题的“大汉日报”四个大字,龙飞凤舞,气势磅礴。

    内容包罗万象,既有朝廷政令、边疆战报,也有市井趣闻、诗词歌赋,甚至还有商业广告。

    价格更是亲民,只需两个铜板便可购得一份。

    这份新奇之物一经面世,立刻在长安城掀起热潮,继而辐射到了周边郡县,然后风靡了长安朝廷治下每个郡县。

    大街小巷、茶楼酒肆,处处可见人们围坐传阅,议论纷纷。

    更有意思的是,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纷纷请识文断字之人代为读报,俨然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听说了吗?《大汉日报》上说,咱们大汉安北都护府的关大帅英勇善战,打得鲜卑人节节败退。”一个卖炊饼的小贩兴奋地对同伴说道。

    “可不是嘛!”那同伴接话道,“我昨日在茶楼听到有人说,他们已经打到燕然山去了!”

    “哎呀!在我朝,只有当年的霍骠骑做到过这样的壮举!我大汉铁军威武!”

    “哎哟,你听说没?南阳被袁术祸害得可惨了,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只好背井离乡……”

    “咦!濮阳今年发了大水,淹了好几个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凉州金城郡那个贪官,竟然贪污了这么多钱,杀得好!”

    “扶风郡的武功县令纵容儿子欺男霸女,证据确凿,已经被拿下啦!”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朝廷早就该严查这些尸位素餐的家伙了!”

    精明的商人很快嗅到了商机,开始在茶楼推出“读报服务”,不仅吸引了更多顾客,还带动了茶水生意。

    “这报纸真是妙不可言!”一位绸缎商人感慨道,“我在上面登了广告,短短几日,铺子里的销量就赶上了往常一个月的量!”

    不过,也有不少人忧心忡忡。

    王允皱着眉头说:“这报纸竟能直言朝政得失,恐怕会惹出事端。”

    戏志才却淡然一笑:“王大人多虑了。大将军早有吩咐,批评文章必须先经军机处审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我是昆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我是昆哥并收藏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