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衫,然后朝着刘昆深深一揖,恭恭敬敬地说道:“大将军,亮这兄长自幼饱读诗书,为人沉稳持重,精于谋划之道,善于治理一方。”

    “虽说他通晓兵法韬略,然却从未有过战场拼杀的经历。要知道,兵战之事,凶险万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容不得半点闪失。”

    “而县令一职,对于兄长而言,正是上应天时、下合人事的绝佳选择。故而亮以为,兄长不妨选择担任县令主政一方。”

    诸葛亮这番话语条理清晰,分析透彻入微,让人听了不由得增添了几分信服之意。

    刘昆闻言,轻轻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赞叹不已。

    诸葛亮不愧是后世所传的“智多近妖”的绝顶天才,仅仅在瞬息之间,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其实,刘昆在内心深处也是倾向于让诸葛瑾去担任县令一职。

    他觉得,让诸葛瑾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一定的能力和经验之后,再向上晋升,这样更为稳妥。

    以诸葛瑾出色的能力和才华,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并不难。

    而且,正如诸葛亮所说,领兵作战实在是太过凶险。

    诸葛瑾虽然学富五车,但他毕竟没有上过战场。

    他可不想后来东吴鼎鼎大名的诸葛瑾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就英年早逝了。

    这么好的人才要是夭折了,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刘昆面带微笑看向诸葛瑾,温和地说道:“子瑜,你二弟所言不无道理。不过,本侯还是想听听你自己的意见。毕竟要做出怎样的抉择,还得由你自行定夺!”

    诸葛瑾垂首沉思了良久,终于缓缓抬起了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

    “大将军,瑾已经想明白了!”诸葛瑾下定了决心,语气坚决地说道。

    “哦?那子瑜到底是想从军呢,还是从政?”刘昆好奇地看向诸葛瑾,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就连一旁的诸葛亮也不由自主地攥紧了衣袖,目光灼灼地看向自家兄长,心中满是担忧和疑惑。

    “大将军!瑾愿意进入军中,从一名小卒做起!”诸葛瑾毅然说道。

    他这一番话,让刘昆与诸葛亮不由得一愣。

    要知道,刘昆给出的可是少校一职,起点远高于诸葛瑾所说的军中小卒!

    两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显然没有想到诸葛瑾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诸葛亮有些急了,他快步走到诸葛瑾身边,伸手拉住他的手臂,声音中充满了焦急和担忧:“兄长,为何要选择从军啊?”

    刘昆也是笑意吟吟地看向诸葛瑾,他同样也十分好奇。

    为什么诸葛瑾在听了自家弟弟如此透彻的分析之后,还是要坚持选择从军。

    诸葛瑾挺直了胸膛,神色庄重地说道:“正因为‘兵者,国之大事’,更需要知行合一。瑾若连士卒之苦都不曾体会,将来又如何能够统领千军万马呢?况且……”

    他转头看向弟弟,语带深意地说道,“治县安民固然重要,但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强军才是立国之本。大将军立志扫平天下,匡扶汉室,正是我辈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之时。”

    诸葛亮有些呆呆地看着自家兄长,兄长的话确实很有道理,一时间让聪慧如他竟然无从辩驳。

    “好!好个子瑜!”刘昆不禁抚掌赞叹,脸上满是惊喜之色。

    这个诸葛瑾有如此的志向和决心,将来必成大器。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瑾并不是以军事才能见长。

    他最擅长的,还是政治斡旋和人际协调,这才是一名合格君主最稀缺、最需要的。

    刘昆麾下几个都护府主将,以及皇甫嵩、赵云、徐晃等都是首屈一指的大才,并不缺少合格的军事统帅。

    他微笑着看向诸葛瑾道:“既然子瑜选择了从军,那本侯就修书一封。你拿着这封信前去广陵,就在太史子义麾下效力吧!”

    广陵地处徐州前沿,与孙策所据的江东之地隔江相望,乃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冲。

    太史慈虽武道修为已经达到了炼髓境初期,勇冠三军。

    且胆略超群、见识卓绝,堪称朝廷军中之翘楚,然其谋略稍显不足。

    诸葛瑾此番前往,恰能以沉稳多谋之才补太史慈之短,也让他得到一番锻炼。

    二者刚柔相济,必能使广陵防线固若金汤。

    说罢,刘昆立即拿起笔,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亲笔书信。

    然后郑重地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吩咐一旁的侍女交给了诸葛瑾。

    诸葛瑾起身来到了大堂正中,双手接过书信后,恭敬地给刘昆行了个大礼道:“属下必不辜负大将军厚望!”

    打发走了诸葛瑾,刘昆又看向一旁的诸葛亮。

    他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说道:“诸葛公子,本侯久闻你聪慧过人,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刚刚听你一番言论,见解独到,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我是昆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我是昆哥并收藏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