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文的送葬队伍重新启程,十六个轿夫迈着整齐的步伐,将棺材稳稳地抬在肩上。从袁宅到西沽墓地,足足有十几里路,沿途的百姓越聚越多,有人跟着队伍走,有人站在路边鞠躬,还有的孩子,被大人抱在怀里,手里拿着小白花,好奇地看着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
王至诚走在队伍中间,身边是张孝若和段宏业。段宏业已经收起了烟,眼神里满是肃穆;张孝若则时不时停下来,扶一下那些跟着队伍走的老人。王至诚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想起袁世凯的葬礼 —— 当年袁世凯去世时,虽然有政府操办,场面盛大,却没这么多人发自内心地送别。而袁克文,一个放浪不羁的 “公子哥”,却能让僧道、青帮、妓女、百姓都来送他,这或许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你看,那边是陶然亭的僧人,还有白云观的道士。” 张孝若指着队伍前面,“连山东来的窦来庚道长、东北来的葛月潭道长都来了 —— 袁二爷生前和他们论过道、谈过佛,没想到他们都特地赶来送他。”
王至诚点头,目光落在队伍后面的一群乞丐身上。他们穿着破烂的衣服,手里拿着乞讨用的碗,却没有像往常一样乞讨,只是默默地跟着队伍走,时不时对着灵柩鞠躬。“袁二爷生前帮过他们。” 张孝若轻声说,“有一年冬天,天津特别冷,好多乞丐冻得快死了,是袁二爷让青帮弟子送了棉衣和粮食,还在霭兰室门口设了粥棚。”
王至诚想起之前听圆瑛法师说的话:“其人喜青楼,但不龌龊;身为大总统之子,但不欺负贫苦之人。” 此刻看来,这句话一点都没错。袁克文虽然流连风月场所,却从没有轻视过那些女子;虽然出身豪门,却从没有欺负过穷苦百姓。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守住了一份本心。
队伍走到西沽墓地时,已经是下午了。墓地周围早已搭好了祭棚,灵柩被缓缓抬到墓坑前。袁克文的家人和朋友围在墓坑边,刘梅真把一束白菊放在棺材上,袁家骝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哭声撕心裂肺。袁静雪和姐妹们也跪了下来,手里的白菊散落一地,眼泪滴在雪地上,融成一小滩水。
王至诚站在人群里,看着棺材被慢慢放入墓坑,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悲伤。他想起 1930 年冬夜在霭兰室见到的袁克文,想起他挥毫写《兰亭序》的样子,想起他即席填《踏莎行》的洒脱,想起他吐在纸巾上的那口血…… 那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最后定格在他遗像上的笑容里。
“王先生,您看那边。” 张孝若忽然碰了碰王至诚的胳膊,指着墓地门口。王至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群穿着西装的日本人,正站在门口,为首的人身材高大,脸上带着几分傲慢 —— 正是佐藤松本。
王至诚心里一紧。他早听说佐藤松本找过袁克文,想让他为日本人做事,结果被袁克文骂了回去。第一次见面,袁克文听说他的来意,当场就火了:“跟谁说话呢?别挡道,二爷我出门吃花酒了!” 第二次见面,袁克文正在化妆演戏,只说了一句 “没见主角要唱了”,佐藤松本掏枪相逼,袁克文却依旧迈着台步,该唱戏唱戏,一点都不害怕。
“他们来干什么?” 段宏业皱着眉,“袁二爷都走了,他们还想来找麻烦?”
王至诚摇了摇头,心里却有种不好的预感。他刚要走过去,就看见袁静雪先一步拦住了佐藤松本:“佐藤先生,这里是袁二爷的墓地,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请回吧。”
佐藤松本冷笑一声,用生硬的中文说:“我们是来看看,袁克文有没有留下什么‘宝贝’。比如……《兰亭序》的碎片。”
袁静雪脸色一变,刚要说话,王至诚连忙走过去:“佐藤先生,袁二爷生前早就把《兰亭序》的碎片卖了,用来赈灾。他没留下什么‘宝贝’,只有一身正气。您要是想找‘宝贝’,恐怕要失望了。”
佐藤松本盯着王至诚看了一会儿,忽然笑了:“你是王至诚?东北大学的教授?我听说你在找张学良?我劝你别白费力气了,他很快就会知道,跟日本人作对,没有好下场。”
王至诚心里一沉,却依旧平静地说:“佐藤先生,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不是你们撒野的地方。请你马上离开,不要打扰袁二爷的安宁。”
佐藤松本还想说什么,忽然看见潘馥的副官走了过来,身后跟着几个警察。他脸色一变,只好悻悻地说:“我们走。” 一群日本人转身离开,临走前,佐藤松本还回头看了一眼墓地,眼神里满是不甘。
“多谢王先生。” 袁静雪对王至诚说,语气里满是感激,“刚才要是没有您,我不知道该怎么应付他。”
王至诚摇头:“应该的。对了,袁小姐,我有件事想跟您说。” 他顿了顿,“今年东北大学想办一个全国性的书画展,希望能借袁二爷收藏的《落水兰亭序》或者《兰亭序》的碎片展出 —— 哪怕只有一片也好。我们只是借用,展览结束后就还给您。”
袁静雪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叹了口气:“王先生,您可能不知道。家父不是喝花酒醉死的 —— 他一直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至诚走在队伍中间,身边是张孝若和段宏业。段宏业已经收起了烟,眼神里满是肃穆;张孝若则时不时停下来,扶一下那些跟着队伍走的老人。王至诚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想起袁世凯的葬礼 —— 当年袁世凯去世时,虽然有政府操办,场面盛大,却没这么多人发自内心地送别。而袁克文,一个放浪不羁的 “公子哥”,却能让僧道、青帮、妓女、百姓都来送他,这或许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你看,那边是陶然亭的僧人,还有白云观的道士。” 张孝若指着队伍前面,“连山东来的窦来庚道长、东北来的葛月潭道长都来了 —— 袁二爷生前和他们论过道、谈过佛,没想到他们都特地赶来送他。”
王至诚点头,目光落在队伍后面的一群乞丐身上。他们穿着破烂的衣服,手里拿着乞讨用的碗,却没有像往常一样乞讨,只是默默地跟着队伍走,时不时对着灵柩鞠躬。“袁二爷生前帮过他们。” 张孝若轻声说,“有一年冬天,天津特别冷,好多乞丐冻得快死了,是袁二爷让青帮弟子送了棉衣和粮食,还在霭兰室门口设了粥棚。”
王至诚想起之前听圆瑛法师说的话:“其人喜青楼,但不龌龊;身为大总统之子,但不欺负贫苦之人。” 此刻看来,这句话一点都没错。袁克文虽然流连风月场所,却从没有轻视过那些女子;虽然出身豪门,却从没有欺负过穷苦百姓。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守住了一份本心。
队伍走到西沽墓地时,已经是下午了。墓地周围早已搭好了祭棚,灵柩被缓缓抬到墓坑前。袁克文的家人和朋友围在墓坑边,刘梅真把一束白菊放在棺材上,袁家骝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哭声撕心裂肺。袁静雪和姐妹们也跪了下来,手里的白菊散落一地,眼泪滴在雪地上,融成一小滩水。
王至诚站在人群里,看着棺材被慢慢放入墓坑,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悲伤。他想起 1930 年冬夜在霭兰室见到的袁克文,想起他挥毫写《兰亭序》的样子,想起他即席填《踏莎行》的洒脱,想起他吐在纸巾上的那口血…… 那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最后定格在他遗像上的笑容里。
“王先生,您看那边。” 张孝若忽然碰了碰王至诚的胳膊,指着墓地门口。王至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群穿着西装的日本人,正站在门口,为首的人身材高大,脸上带着几分傲慢 —— 正是佐藤松本。
王至诚心里一紧。他早听说佐藤松本找过袁克文,想让他为日本人做事,结果被袁克文骂了回去。第一次见面,袁克文听说他的来意,当场就火了:“跟谁说话呢?别挡道,二爷我出门吃花酒了!” 第二次见面,袁克文正在化妆演戏,只说了一句 “没见主角要唱了”,佐藤松本掏枪相逼,袁克文却依旧迈着台步,该唱戏唱戏,一点都不害怕。
“他们来干什么?” 段宏业皱着眉,“袁二爷都走了,他们还想来找麻烦?”
王至诚摇了摇头,心里却有种不好的预感。他刚要走过去,就看见袁静雪先一步拦住了佐藤松本:“佐藤先生,这里是袁二爷的墓地,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请回吧。”
佐藤松本冷笑一声,用生硬的中文说:“我们是来看看,袁克文有没有留下什么‘宝贝’。比如……《兰亭序》的碎片。”
袁静雪脸色一变,刚要说话,王至诚连忙走过去:“佐藤先生,袁二爷生前早就把《兰亭序》的碎片卖了,用来赈灾。他没留下什么‘宝贝’,只有一身正气。您要是想找‘宝贝’,恐怕要失望了。”
佐藤松本盯着王至诚看了一会儿,忽然笑了:“你是王至诚?东北大学的教授?我听说你在找张学良?我劝你别白费力气了,他很快就会知道,跟日本人作对,没有好下场。”
王至诚心里一沉,却依旧平静地说:“佐藤先生,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不是你们撒野的地方。请你马上离开,不要打扰袁二爷的安宁。”
佐藤松本还想说什么,忽然看见潘馥的副官走了过来,身后跟着几个警察。他脸色一变,只好悻悻地说:“我们走。” 一群日本人转身离开,临走前,佐藤松本还回头看了一眼墓地,眼神里满是不甘。
“多谢王先生。” 袁静雪对王至诚说,语气里满是感激,“刚才要是没有您,我不知道该怎么应付他。”
王至诚摇头:“应该的。对了,袁小姐,我有件事想跟您说。” 他顿了顿,“今年东北大学想办一个全国性的书画展,希望能借袁二爷收藏的《落水兰亭序》或者《兰亭序》的碎片展出 —— 哪怕只有一片也好。我们只是借用,展览结束后就还给您。”
袁静雪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叹了口气:“王先生,您可能不知道。家父不是喝花酒醉死的 —— 他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