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秘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咱陕西潼关县,这地方可有说头。因着秦岭下来的潼水边上建了城,才得名叫潼关,老辈人都叫它桃林塞。你瞅瞅这地势,雄赳赳地卡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南边靠着巍巍秦岭,北边临着滔滔黄河,南边是高得戳破天的麟趾塬,西边有华山挡着,东边连着黄土高塬,还有禁沟、远望沟、东马沟、铁沟这些深沟险壑,沟深崖陡,老天爷造就的军事屏障,那防御本事大着哩!
要论中国历史,隋唐以前关中能成龙兴之地,跟这易守难攻的地形大有关系。它跟中原就靠函谷关这一条道连着。这条道一边是山,南边秦岭伸过来的,陕西这一段叫华山,到了河南就叫崤山;另一边是水,北边的黄河,被这些山挡着,没辙了只能掉头乖乖往东流。
可时代变了,秦朝的函谷关过了几百年到唐朝,黄河带来的泥沙在函谷关北边的峭壁底下越堆越多,慢慢弄出大片浅滩,长出一截河岸。中原过来的大军,不用费劲抢那危险的关口,直接从北边河岸绕过去就行。这么一来,秦朝设的函谷关就成了样子货,没啥军事价值了。
函谷关不行了,东边的潼关就成了关中新的天险。
潼关东边的高塬,是从山西过来的黄土高坡。这黄土高坡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对交通和用兵来说,那障碍大得没边。山河之间就那么条窄道道,再加上前头五里长的黄巷坂,"车不得双轨,马不能并列",潼关正好守在这道上。
作为咱陕西的东大门,连接着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潼关这地理位置金贵得很,历来都是兵家抢着要的地方,人常说 "四镇咽喉百二重关 ",可不是瞎吹的。
山西通往陕西的古道上,走着一支十万人的队伍,队伍中间夹着庞大的皇家仪仗队。
骑马走在仪仗队最前头开道的,是穿青蓝色战袍、腰里挂着御赐金刀的禁卫指挥使田化龙。头戴凤翅金盔,身穿明光铠甲,手里擎着金瓜钺斧朝天镫、腰上挂着 "随驾" 二字金牌、身板又高又壮长得还周正的一众大汉将军,骑马分在两边。戴头巾或盔帽、穿上下连在一起的直缀和贴里袍服、外头罩着半身甲的禁卫普通校尉、力士,在底下跟着走。
李自成在北京登基当了大顺皇帝,朝中各种礼制都照着唐朝的来。可主管礼乐的礼政府尚书巩焴觉得,明朝皇帝的大驾 "卤簿" 比千年前的唐朝要隆重威严,就上书请求皇帝大驾按明朝礼制来,牛金星当面跟李自成说了这事儿。刚建立王朝,事儿多如牛毛,李自成哪有功夫管这些细枝末节,点点头就准了。
明朝皇帝的大驾 "卤簿",主要有导驾、引驾、前后护卫、前后吹鼓乐队、皇帝车辇、随从这些,光各种旗帜就有一百面。这次从北京往陕西退,一切从简,用的仪仗比明朝皇帝的小驾 "卤簿" 还简单。
可就算精简了,对从没见过这阵仗的路边百姓来说,已经够震撼的了。
大顺朝皇家仪仗队最前头是导驾仪仗,十二面大纛引路,有羽林纛、前凤纛、五色销金龙纛,这些大纛旗面又大又宽,每面旗都得好几个人托着拽着;大旗后头是四个巡道使,拿着静鞭负责清场巡视,后面跟着持弓弩和金刀的清游队;紧接着清游队的是执朱雀旗、持戟和弓弩的朱雀队;再往后是十二面龙旗,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旗在前头,金、木、水、火、土星旗在中间,左、右摄提旗分在两边,北斗旗在最后督着。卤簿旗幡五颜六色,花哨得很!
再往后是引驾仪仗。前头是十二排手执横刀、豹尾枪的骑兵组成的卫队,叫 "引驾十二重"。后面跟着一支庞大的吹鼓乐队,乐队之后是十六个幡、十六个幢、各色旌旗组成的旗阵。旗阵后面,左右分列着青龙旗和白虎旗。这支队伍中间,还夹杂着手持兵器的骑兵和步甲兵。
幡插在四个叫信幡、绛引、豹尾、龙首的木竿上,分别叫教孝表节幡、明刑弼教幡、行庆施惠幡、裒功怀远幡、振武幡、敷文幡、纳言幡、进善幡;幢有长寿、紫、霓、羽葆各四个;还有画着祥瑞禽鸟、灵兽、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岳、甘雨(甘泽、甘澍、甘膏、甘霈)、五云五雷八风这些图案的旗帜,一共有一百二十个。
引驾仪仗后面,才是大顺皇帝李自成坐的车辇,皇帝车驾是整支仪仗队的核心,警卫严得很。
车辇就是御车,叫 "辂车"。辂车镶金嵌玉,双辕双轮,长方形的车厢轿顶上是五彩的华盖。
李自成坐的车辇前后有几十位驾士围着,两边有左、右卫大将军护驾,紧随车辇的是禁卫军的高级将领和宦官。护驾官员外围,布列着多队禁军的骑兵和步卒,每队禁兵人数不等,都有军将领着。禁兵带着弓、箭、刀这些兵器,随时应付突发情况。禁兵后面是由孔雀扇、小团扇、方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咱陕西潼关县,这地方可有说头。因着秦岭下来的潼水边上建了城,才得名叫潼关,老辈人都叫它桃林塞。你瞅瞅这地势,雄赳赳地卡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南边靠着巍巍秦岭,北边临着滔滔黄河,南边是高得戳破天的麟趾塬,西边有华山挡着,东边连着黄土高塬,还有禁沟、远望沟、东马沟、铁沟这些深沟险壑,沟深崖陡,老天爷造就的军事屏障,那防御本事大着哩!
要论中国历史,隋唐以前关中能成龙兴之地,跟这易守难攻的地形大有关系。它跟中原就靠函谷关这一条道连着。这条道一边是山,南边秦岭伸过来的,陕西这一段叫华山,到了河南就叫崤山;另一边是水,北边的黄河,被这些山挡着,没辙了只能掉头乖乖往东流。
可时代变了,秦朝的函谷关过了几百年到唐朝,黄河带来的泥沙在函谷关北边的峭壁底下越堆越多,慢慢弄出大片浅滩,长出一截河岸。中原过来的大军,不用费劲抢那危险的关口,直接从北边河岸绕过去就行。这么一来,秦朝设的函谷关就成了样子货,没啥军事价值了。
函谷关不行了,东边的潼关就成了关中新的天险。
潼关东边的高塬,是从山西过来的黄土高坡。这黄土高坡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对交通和用兵来说,那障碍大得没边。山河之间就那么条窄道道,再加上前头五里长的黄巷坂,"车不得双轨,马不能并列",潼关正好守在这道上。
作为咱陕西的东大门,连接着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潼关这地理位置金贵得很,历来都是兵家抢着要的地方,人常说 "四镇咽喉百二重关 ",可不是瞎吹的。
山西通往陕西的古道上,走着一支十万人的队伍,队伍中间夹着庞大的皇家仪仗队。
骑马走在仪仗队最前头开道的,是穿青蓝色战袍、腰里挂着御赐金刀的禁卫指挥使田化龙。头戴凤翅金盔,身穿明光铠甲,手里擎着金瓜钺斧朝天镫、腰上挂着 "随驾" 二字金牌、身板又高又壮长得还周正的一众大汉将军,骑马分在两边。戴头巾或盔帽、穿上下连在一起的直缀和贴里袍服、外头罩着半身甲的禁卫普通校尉、力士,在底下跟着走。
李自成在北京登基当了大顺皇帝,朝中各种礼制都照着唐朝的来。可主管礼乐的礼政府尚书巩焴觉得,明朝皇帝的大驾 "卤簿" 比千年前的唐朝要隆重威严,就上书请求皇帝大驾按明朝礼制来,牛金星当面跟李自成说了这事儿。刚建立王朝,事儿多如牛毛,李自成哪有功夫管这些细枝末节,点点头就准了。
明朝皇帝的大驾 "卤簿",主要有导驾、引驾、前后护卫、前后吹鼓乐队、皇帝车辇、随从这些,光各种旗帜就有一百面。这次从北京往陕西退,一切从简,用的仪仗比明朝皇帝的小驾 "卤簿" 还简单。
可就算精简了,对从没见过这阵仗的路边百姓来说,已经够震撼的了。
大顺朝皇家仪仗队最前头是导驾仪仗,十二面大纛引路,有羽林纛、前凤纛、五色销金龙纛,这些大纛旗面又大又宽,每面旗都得好几个人托着拽着;大旗后头是四个巡道使,拿着静鞭负责清场巡视,后面跟着持弓弩和金刀的清游队;紧接着清游队的是执朱雀旗、持戟和弓弩的朱雀队;再往后是十二面龙旗,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旗在前头,金、木、水、火、土星旗在中间,左、右摄提旗分在两边,北斗旗在最后督着。卤簿旗幡五颜六色,花哨得很!
再往后是引驾仪仗。前头是十二排手执横刀、豹尾枪的骑兵组成的卫队,叫 "引驾十二重"。后面跟着一支庞大的吹鼓乐队,乐队之后是十六个幡、十六个幢、各色旌旗组成的旗阵。旗阵后面,左右分列着青龙旗和白虎旗。这支队伍中间,还夹杂着手持兵器的骑兵和步甲兵。
幡插在四个叫信幡、绛引、豹尾、龙首的木竿上,分别叫教孝表节幡、明刑弼教幡、行庆施惠幡、裒功怀远幡、振武幡、敷文幡、纳言幡、进善幡;幢有长寿、紫、霓、羽葆各四个;还有画着祥瑞禽鸟、灵兽、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岳、甘雨(甘泽、甘澍、甘膏、甘霈)、五云五雷八风这些图案的旗帜,一共有一百二十个。
引驾仪仗后面,才是大顺皇帝李自成坐的车辇,皇帝车驾是整支仪仗队的核心,警卫严得很。
车辇就是御车,叫 "辂车"。辂车镶金嵌玉,双辕双轮,长方形的车厢轿顶上是五彩的华盖。
李自成坐的车辇前后有几十位驾士围着,两边有左、右卫大将军护驾,紧随车辇的是禁卫军的高级将领和宦官。护驾官员外围,布列着多队禁军的骑兵和步卒,每队禁兵人数不等,都有军将领着。禁兵带着弓、箭、刀这些兵器,随时应付突发情况。禁兵后面是由孔雀扇、小团扇、方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