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城、顶天立地的黄土大台子。它西边被禁沟夹着,东边让远望沟挤着,南边连着绵绵群山,北边压着滚滚黄河。站在北边高塬上往下瞅,山脚下的潼关城就跟个沙盘模型似的,清清楚楚。
高塬上头也修着城墙,跟关城紧紧连着,其实就是潼关城的第二道铁箍子。想从潼关西边爬上麟趾塬?那可费了大劲!得先钻进禁沟,摸黑往南走一段,再顺着陡坡往上爬,打潼关城的上南门才能上去。这上南门,门扇是用老榆木板子做的,外头还包着厚铁皮,门板上密密麻麻钉着七排五列三十五颗碗口大的铜疙瘩门钉,结实得很!两旁的城墙更是借着山势,里头夯着三合土,硬得像石头,外头再砌上青砖条石,那叫一个坚固!真格是铜墙铁壁!
从北边禁沟和潼河碰头的地方开始,往南一直到秦岭蒿岔峪口子,塬坡上一溜儿排开好些关卡堡垒,跟潼关城首尾相连,这就是有名的十二连城!什么沟西关、禁沟关、汾井关、巡底关、石门关……大大小小,名目繁多。这些关卡在禁沟西边的塬坡上,一个挨一个朝南排开,差不多每隔三里地就夯起一座小土城,城里头立着高高的烽火台,驻扎着把守的官兵。
陕西巡抚孙传庭老爷子上任后,伙同潼关道丁启睿,把这十二连城重新拾掇了一遍,城墙加高加固,每座城相距还是三里不变,城里头驻扎一百名步兵,长矛大刀不说,还都配了火铳、火炮这些厉害家伙。这些小城堡,既能屯兵驻防,又能通过烽火狼烟互相联络呼应,一处有警,各处支援,真格是铁打的链子!
其实啊,这“连城”何止十二座?三四十座怕是都有!为啥偏叫“十二”?那是老祖宗的讲究,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就成了咱中国话里称呼一套完整物事的习惯数儿,听着顺耳嘛!
站在麟趾塬顶顶上,左右一打量,西边的禁沟深不见底,东边的远望沟宽阔吓人,沟沿上黄土壁立,草木杂生。黄土塬上有沟有壑不稀奇,可偏偏这两条大沟,就跟老天爷故意安排似的,正好杵在这个要人命的地界儿上,硬生生成了拱卫潼关的天险屏障!
几个人把这潼关前前后后的地势险要看了个遍,心里头沉甸甸的,又带着几分踏实。翻身上马,蹄声嘚嘚,一行人这才进了潼关城。
潼关城根脚底下,倚着秦岭北坡的一座小山——东山。有条不大不小的河,叫潼河,就发源在这东山西边洼洼里。河水哗啦啦流下来,走的道道儿跟禁沟大致平行。到了渭河跟黄河碰头的地方,河水裹挟的泥沙淤积出一小块河谷平地,潼关城,就稳稳当当坐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整座城跟个“凹”字似的,把这小小的谷地塞得满满当当,成了护卫关中平原最硬邦邦的一道铁闸门!
眼面前这座关城,最早是唐朝初年修的,到了大明手里头又扩建重修。受地形限制,潼关城可不像别的城池那样方方正正,它是顺着山势,依着水流,城墙就跟条大蟒蛇似的,爬坡过河,高低起伏。潼河打城中间穿过,南水门进,北水门出。这股活水,不光让潼关城添了股吞吐山河的豪气,更让它成了通往黄河、渭河的口岸码头。你瞅瞅这地势就明白咧,潼关城正好死死卡住了两条命脉:一条是沿着黄河过来、奔西安去的旱路;另一条就是打秦岭下来、流向黄河的水道。真是老天爷赐下的雄关!
到了大明,潼关升格成了军事重镇,设了潼关道,城池规模空前扩大。农民军三打开封那会儿,在朱仙镇被李闯王杀得丢盔弃甲的明朝督师丁启睿,早年间就做过这潼关道的官儿。
洪武九年(1376年),当地的官员对老关城动了大手笔,向南、向西狠狠地扩了一大圈。东、西、北三面的城墙,是用木板夹着黄土一层层夯起来的,结实着呢,高有五丈多(约十六米),宽有二丈四(约八米);南边和东南角那一块,借着山势往下削,做成垛口,那垛口墙更高,足有十丈开外(三十多米)!整座城转一圈下来,少说也有二十多里地(十几公里)。县城东南角,城墙干脆跨过了麒麟山和笔架山;西南边呢,绕过了象山、凤凰山、印台山。群山嵯峨耸立,城墙缠绕其间,那气势,瞧着就让人腿肚子转筋!万历九年(1601年)又搞了一次大修缮,开了六处城门,东门、西门还有大北门,都盖起了高大气派的城楼子。那东门不朝正东开,而是扭向东北;西门呢偏向南;南门又偏向东南。这都是风水先生和守城将军们琢磨了多少遍,就着这独一无二的山河地势定下的方位,咋看咋刁钻!潼关城北边压着黄河,南边靠着秦岭,东边有黄巷坂和金陡关两道鬼门关,西边有禁沟这道天堑,自然而然就成了天下闻名的雄关,关中平原名副其实的东大门!
李闯王李自成,此刻就站在东门高大的城楼子上,手搭凉棚,极目远眺。田见秀陪在旁边,手指点点画画,把“潼关八景”——雄关虎踞、风陵晓渡、秦岭云屏、禁沟龙湫、中条雪案、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一处处指给他看。特别是东关外头跟风陵渡中间,黄河正中心的地方,秋冬水浅的时候,还能模模糊糊望见女娲娘娘的陵墓;城西北方向,黄河中流里头那块有名的“中流砥柱石”,据说黄河发大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塬上头也修着城墙,跟关城紧紧连着,其实就是潼关城的第二道铁箍子。想从潼关西边爬上麟趾塬?那可费了大劲!得先钻进禁沟,摸黑往南走一段,再顺着陡坡往上爬,打潼关城的上南门才能上去。这上南门,门扇是用老榆木板子做的,外头还包着厚铁皮,门板上密密麻麻钉着七排五列三十五颗碗口大的铜疙瘩门钉,结实得很!两旁的城墙更是借着山势,里头夯着三合土,硬得像石头,外头再砌上青砖条石,那叫一个坚固!真格是铜墙铁壁!
从北边禁沟和潼河碰头的地方开始,往南一直到秦岭蒿岔峪口子,塬坡上一溜儿排开好些关卡堡垒,跟潼关城首尾相连,这就是有名的十二连城!什么沟西关、禁沟关、汾井关、巡底关、石门关……大大小小,名目繁多。这些关卡在禁沟西边的塬坡上,一个挨一个朝南排开,差不多每隔三里地就夯起一座小土城,城里头立着高高的烽火台,驻扎着把守的官兵。
陕西巡抚孙传庭老爷子上任后,伙同潼关道丁启睿,把这十二连城重新拾掇了一遍,城墙加高加固,每座城相距还是三里不变,城里头驻扎一百名步兵,长矛大刀不说,还都配了火铳、火炮这些厉害家伙。这些小城堡,既能屯兵驻防,又能通过烽火狼烟互相联络呼应,一处有警,各处支援,真格是铁打的链子!
其实啊,这“连城”何止十二座?三四十座怕是都有!为啥偏叫“十二”?那是老祖宗的讲究,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就成了咱中国话里称呼一套完整物事的习惯数儿,听着顺耳嘛!
站在麟趾塬顶顶上,左右一打量,西边的禁沟深不见底,东边的远望沟宽阔吓人,沟沿上黄土壁立,草木杂生。黄土塬上有沟有壑不稀奇,可偏偏这两条大沟,就跟老天爷故意安排似的,正好杵在这个要人命的地界儿上,硬生生成了拱卫潼关的天险屏障!
几个人把这潼关前前后后的地势险要看了个遍,心里头沉甸甸的,又带着几分踏实。翻身上马,蹄声嘚嘚,一行人这才进了潼关城。
潼关城根脚底下,倚着秦岭北坡的一座小山——东山。有条不大不小的河,叫潼河,就发源在这东山西边洼洼里。河水哗啦啦流下来,走的道道儿跟禁沟大致平行。到了渭河跟黄河碰头的地方,河水裹挟的泥沙淤积出一小块河谷平地,潼关城,就稳稳当当坐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整座城跟个“凹”字似的,把这小小的谷地塞得满满当当,成了护卫关中平原最硬邦邦的一道铁闸门!
眼面前这座关城,最早是唐朝初年修的,到了大明手里头又扩建重修。受地形限制,潼关城可不像别的城池那样方方正正,它是顺着山势,依着水流,城墙就跟条大蟒蛇似的,爬坡过河,高低起伏。潼河打城中间穿过,南水门进,北水门出。这股活水,不光让潼关城添了股吞吐山河的豪气,更让它成了通往黄河、渭河的口岸码头。你瞅瞅这地势就明白咧,潼关城正好死死卡住了两条命脉:一条是沿着黄河过来、奔西安去的旱路;另一条就是打秦岭下来、流向黄河的水道。真是老天爷赐下的雄关!
到了大明,潼关升格成了军事重镇,设了潼关道,城池规模空前扩大。农民军三打开封那会儿,在朱仙镇被李闯王杀得丢盔弃甲的明朝督师丁启睿,早年间就做过这潼关道的官儿。
洪武九年(1376年),当地的官员对老关城动了大手笔,向南、向西狠狠地扩了一大圈。东、西、北三面的城墙,是用木板夹着黄土一层层夯起来的,结实着呢,高有五丈多(约十六米),宽有二丈四(约八米);南边和东南角那一块,借着山势往下削,做成垛口,那垛口墙更高,足有十丈开外(三十多米)!整座城转一圈下来,少说也有二十多里地(十几公里)。县城东南角,城墙干脆跨过了麒麟山和笔架山;西南边呢,绕过了象山、凤凰山、印台山。群山嵯峨耸立,城墙缠绕其间,那气势,瞧着就让人腿肚子转筋!万历九年(1601年)又搞了一次大修缮,开了六处城门,东门、西门还有大北门,都盖起了高大气派的城楼子。那东门不朝正东开,而是扭向东北;西门呢偏向南;南门又偏向东南。这都是风水先生和守城将军们琢磨了多少遍,就着这独一无二的山河地势定下的方位,咋看咋刁钻!潼关城北边压着黄河,南边靠着秦岭,东边有黄巷坂和金陡关两道鬼门关,西边有禁沟这道天堑,自然而然就成了天下闻名的雄关,关中平原名副其实的东大门!
李闯王李自成,此刻就站在东门高大的城楼子上,手搭凉棚,极目远眺。田见秀陪在旁边,手指点点画画,把“潼关八景”——雄关虎踞、风陵晓渡、秦岭云屏、禁沟龙湫、中条雪案、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一处处指给他看。特别是东关外头跟风陵渡中间,黄河正中心的地方,秋冬水浅的时候,还能模模糊糊望见女娲娘娘的陵墓;城西北方向,黄河中流里头那块有名的“中流砥柱石”,据说黄河发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