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行,我们退回关外!长白山是我们的根,重整旗鼓,再图中原。”
“回不去了。”多尔衮声音低沉,“沈阳已失,辽东各大城池皆挂李长风的旗帜。探报说,他在那里推行什么‘土改’,将旗人田地分给汉民,辽东汉人纷纷归附。”
多铎倒吸一口凉气:“这李长风,不仅要占地,更要收心!”
帐内再度陷入沉默。炭火渐弱,寒气渗入骨髓。
多尔衮忽然起身,走到帐边,掀帘望向外面的风雪:“兄长,你可见了李长风本人?”
阿济格愣怔片刻,摇头:“只远远望见帅旗下一人,年纪甚轻,不过三十余岁模样,却气度不凡。奇怪的是,他剪了短发,不着甲胄,只穿一件深红色大衣,与士卒无异。”
“三十余岁...”多尔衮沉吟,“十五年前,他突然出现在科尔沁,那是我第一次和他,和乌兰格格相遇,转眼间已成心腹大患。此人行事风格,与以往任何敌手都不同。就是不知道留在沈阳的乌兰格格和多尔博怎么样了?”
多铎烦躁地挥手:“兄长你不用担心,毕竟他们也是老相识了,不会拿她们怎么样的。管他是什么人,如今最关键的是怎么办!我军在河南尚有八万精锐,加上兄长带回的残部,近十万之众。是战是退,总得有个决断!”
多尔衮转身,目光如炬:“不能退。一退则军心涣散,中原汉人必群起响应李长风。届时我们真要被赶回关外雪原了。”
“那便战!”多铎握紧刀柄,“我愿为先锋!”
阿济格却摇头:“十四弟,不是为兄长他人志气。李长风的火器实在厉害,正面决战,恐难取胜。”
多尔衮踱步回案前,手指点在地图上:“硬碰硬自然不行,须以智取。李长风虽强,却有弱点。”
二人立刻看向他。
“其一,他根基尚浅,虽占北京、沈阳等大城,但周边州县未必真心归附。其二,他兵力有限,必分兵守城,机动兵力不会太多。其三...”多尔衮眼中闪过精光,“他如此急切地‘驱除鞑虏’,必激起汉人民族之念,但同时也会让那些已归附我大清的汉官汉将心生恐惧。”
多铎不解:“这是何意?”
阿济格却恍然大悟:“你是说...那些投降我们的汉臣,怕李长风得势后清算他们?”
“正是!”多尔衮击掌,“李长风标榜‘恢复中华’,对那些投靠我朝的汉人必不容忍。这些人为了身家性命,只能死心塌地跟我们走。”
多铎皱眉:“可这些人战力堪忧,多是墙头草。”
“不指望他们打仗,但要借他们的势。”多尔衮手指点着地图上的几个点,“山东、直隶一带,仍有不少汉军绿营。若能得到他们支持,至少可以牵制李长风的兵力。”
阿济格却道:“但李长风火器犀利,终究是心腹大患。”
多尔衮冷笑:“火器再利,也是人造。我已派人多方打探,李长风的火器似乎来自海外,但具体如何制造却无人知晓。不过...”他压低声音,“我重金买通了一个从北京逃出的葡萄牙传教士,他说李长风的火器虽精,却极耗弹药,需要特别的黑火药和铅弹。”
多铎眼睛一亮:“也就是说,只要断其补给...”
“正是!”多尔衮点头,“李长风从海上而来,补给线必依赖海运。若我们能控制沿海,或袭扰其运输船队,他的火器再利,也成烧火棍。”
阿济格却面露难色:“可是我们的水师...去年在皮岛一战尽丧,如今哪还有像样的战船?”
多尔衮微笑:“我们没有,但有人有。”
“谁?”
“郑芝龙。”多尔衮缓缓道出这个名字,“南明虽弱,但郑家水师雄霸东南海上。若能与郑家联手...”
多铎愕然:“郑芝龙会与我们联手?他可是南明的国公!”
“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敌人。”多尔衮眼中闪过狡黠的光,“郑芝龙海盗出身,最重实利。李长风若得天下,岂容他独霸海上?何况...我听说李长风组建的水师,用的全是新式战舰,不挂帆樯,只冒黑烟,航速极快,假以时日,必威胁郑家海上霸权。”
阿济格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此计可行。但派谁去说服郑芝龙?又许他什么好处?”
多尔衮成竹在胸:“我已暗中遣使前往福建,许郑芝龙‘闽海王’之位,允他世镇东南,自治其地。只要他表面尊奉大清,实际可如藩国一般。”
多铎大惊:“这...这不是裂土封王吗?太祖太宗辛苦打下的江山...”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多尔衮打断他,“待除掉李长风,平定中原,再慢慢收拾不迟。”
帐外风声稍歇,雪却越下越大。亲兵添了炭火,帐内温度回升些许。
阿济格忽然道:“即便如此,正面战场仍须应对。李长风不会坐等我们联合各方。”
多尔衮点头:“自然。我意已决:大军明日即拔营,不是向北,而是向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不去了。”多尔衮声音低沉,“沈阳已失,辽东各大城池皆挂李长风的旗帜。探报说,他在那里推行什么‘土改’,将旗人田地分给汉民,辽东汉人纷纷归附。”
多铎倒吸一口凉气:“这李长风,不仅要占地,更要收心!”
帐内再度陷入沉默。炭火渐弱,寒气渗入骨髓。
多尔衮忽然起身,走到帐边,掀帘望向外面的风雪:“兄长,你可见了李长风本人?”
阿济格愣怔片刻,摇头:“只远远望见帅旗下一人,年纪甚轻,不过三十余岁模样,却气度不凡。奇怪的是,他剪了短发,不着甲胄,只穿一件深红色大衣,与士卒无异。”
“三十余岁...”多尔衮沉吟,“十五年前,他突然出现在科尔沁,那是我第一次和他,和乌兰格格相遇,转眼间已成心腹大患。此人行事风格,与以往任何敌手都不同。就是不知道留在沈阳的乌兰格格和多尔博怎么样了?”
多铎烦躁地挥手:“兄长你不用担心,毕竟他们也是老相识了,不会拿她们怎么样的。管他是什么人,如今最关键的是怎么办!我军在河南尚有八万精锐,加上兄长带回的残部,近十万之众。是战是退,总得有个决断!”
多尔衮转身,目光如炬:“不能退。一退则军心涣散,中原汉人必群起响应李长风。届时我们真要被赶回关外雪原了。”
“那便战!”多铎握紧刀柄,“我愿为先锋!”
阿济格却摇头:“十四弟,不是为兄长他人志气。李长风的火器实在厉害,正面决战,恐难取胜。”
多尔衮踱步回案前,手指点在地图上:“硬碰硬自然不行,须以智取。李长风虽强,却有弱点。”
二人立刻看向他。
“其一,他根基尚浅,虽占北京、沈阳等大城,但周边州县未必真心归附。其二,他兵力有限,必分兵守城,机动兵力不会太多。其三...”多尔衮眼中闪过精光,“他如此急切地‘驱除鞑虏’,必激起汉人民族之念,但同时也会让那些已归附我大清的汉官汉将心生恐惧。”
多铎不解:“这是何意?”
阿济格却恍然大悟:“你是说...那些投降我们的汉臣,怕李长风得势后清算他们?”
“正是!”多尔衮击掌,“李长风标榜‘恢复中华’,对那些投靠我朝的汉人必不容忍。这些人为了身家性命,只能死心塌地跟我们走。”
多铎皱眉:“可这些人战力堪忧,多是墙头草。”
“不指望他们打仗,但要借他们的势。”多尔衮手指点着地图上的几个点,“山东、直隶一带,仍有不少汉军绿营。若能得到他们支持,至少可以牵制李长风的兵力。”
阿济格却道:“但李长风火器犀利,终究是心腹大患。”
多尔衮冷笑:“火器再利,也是人造。我已派人多方打探,李长风的火器似乎来自海外,但具体如何制造却无人知晓。不过...”他压低声音,“我重金买通了一个从北京逃出的葡萄牙传教士,他说李长风的火器虽精,却极耗弹药,需要特别的黑火药和铅弹。”
多铎眼睛一亮:“也就是说,只要断其补给...”
“正是!”多尔衮点头,“李长风从海上而来,补给线必依赖海运。若我们能控制沿海,或袭扰其运输船队,他的火器再利,也成烧火棍。”
阿济格却面露难色:“可是我们的水师...去年在皮岛一战尽丧,如今哪还有像样的战船?”
多尔衮微笑:“我们没有,但有人有。”
“谁?”
“郑芝龙。”多尔衮缓缓道出这个名字,“南明虽弱,但郑家水师雄霸东南海上。若能与郑家联手...”
多铎愕然:“郑芝龙会与我们联手?他可是南明的国公!”
“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敌人。”多尔衮眼中闪过狡黠的光,“郑芝龙海盗出身,最重实利。李长风若得天下,岂容他独霸海上?何况...我听说李长风组建的水师,用的全是新式战舰,不挂帆樯,只冒黑烟,航速极快,假以时日,必威胁郑家海上霸权。”
阿济格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此计可行。但派谁去说服郑芝龙?又许他什么好处?”
多尔衮成竹在胸:“我已暗中遣使前往福建,许郑芝龙‘闽海王’之位,允他世镇东南,自治其地。只要他表面尊奉大清,实际可如藩国一般。”
多铎大惊:“这...这不是裂土封王吗?太祖太宗辛苦打下的江山...”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多尔衮打断他,“待除掉李长风,平定中原,再慢慢收拾不迟。”
帐外风声稍歇,雪却越下越大。亲兵添了炭火,帐内温度回升些许。
阿济格忽然道:“即便如此,正面战场仍须应对。李长风不会坐等我们联合各方。”
多尔衮点头:“自然。我意已决:大军明日即拔营,不是向北,而是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