衮不语,他继续道,“李长风所以能势如破竹,非全仗火器之利,更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字。中原汉人苦战乱久矣,若有汉人政权强盛,必纷纷归附。”

    多尔衮冷笑:“你是说,我们该学李长风,也打汉人旗号?”

    “非也。”洪承畴摇头,“满汉之别,已难消除。但可示之以宽仁,收买人心。譬如宣布减免税赋,整顿军纪,禁止抢掠,如此或可争取民心。”

    多尔衮沉吟片刻:“有理。传令下去,大军南下,严禁抢掠百姓,违令者斩!另张贴安民告示,宣布减免明年税赋三成。”

    洪承畴躬身:“王爷圣明。还有一事...可派人联络江南士绅,许以保全其产业功名,如此或可分化南明,孤立李长风。”

    多尔衮点头:“此事交由你办理。记住,非常时期,不必吝啬官爵封赏。”

    洪承畴正要告退,多尔衮忽然叫住他:“亨九,你实话告诉我,这李长风...究竟是何来历?世间真有如此用兵如神之人?”

    洪承畴沉默良久,缓缓道:“臣翻阅古籍,咨询西洋传教士,却无一人能解李长风之崛起。其所用火器、战术、乃至政令,皆与当今世间大相径庭。或许...”他压低声音,“真如传言所说,非此世之人。”

    多尔衮瞳孔微缩:“你是说...天外之人?”

    “天道玄远,非臣所能测。”洪承畴躬身,“然无论其来自何方,既在世间,必遵循世间法则。王爷文韬武略,未必不能与之抗衡。”

    待洪承畴退下,多尔衮独坐帐中,望着跳跃的烛火出神。他想起少年时听萨满讲述的神话:每隔千年,便有魔星降世,搅乱乾坤。难道这李长风真是...

    突然,一阵急促号角声划破夜空。多尔衮猛然起身,握刀冲出帐外。

    但见营东方向火光冲天,杀声骤起。亲兵急报:“王爷,东营遭袭!似是李长风的奇兵!”

    多尔衮大惊:“不可能!探马未报附近有敌军!”

    多铎已披甲赶来:“十四弟,我带人去看看!”

    不多时,多铎策马回报,脸色古怪:“不是大军,只是小股精锐,约百余人,但火器犀利,穿了我军衣甲混入营中,四处放火,制造混乱。”

    多尔衮怒极反笑:“好个李长风,果然手段非常。伤亡如何?”

    “死伤不多,但军心震动。”多铎迟疑道,“更奇怪的是,这些人不恋战,放完火就撤,速度极快,骑兵追之不及。”

    阿济格也赶来了,闻言面色凝重:“这莫非是疑兵之计?让我军不得安歇,疲于奔命?”

    多尔衮望着东面黑暗中渐渐熄灭的火光,忽然感到一阵寒意。这李长风用兵,虚虚实实,已超出他以往所有经验。

    “加强警戒,双岗双哨。”他沉声下令,“明日提前一个时辰拔营,全速南下!”

    回到帐中,多尔衮再无睡意。他摊开地图,目光在黄河与长江之间游移。这条南下之路,注定充满艰险。前有残明势力,后有李长风追兵,中间还要担心军心浮动。

    最让他忧心的是,八旗精锐经多年征战,已显疲态。新一代的旗兵生长在富贵中,不如父辈骁勇善战。反观李长风,听说其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装备精良...

    “王爷还未安歇?”帐外传来女子声音。多尔衮一怔,这声音熟悉又陌生。

    帘幕轻启,一个身着蓝色旗装的女子端着一碗热汤走进来。她约莫二十余岁,容貌清丽,眼神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沉静。

    “苏茉儿?”多尔衮惊讶,“你怎会在此?不是随太后...”

    苏茉儿——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也是其心腹谋士——微微躬身:“太后早有预感,遣我暗中离开盛京,有要事相告王爷。”

    多尔衮急问:“太后有何吩咐?”

    苏茉儿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太后说,若有不测,将此信交予王爷。”她又压低声音,“太后还口谕:大清存亡,系于王爷一身。必要时...可自立为帝,延续社稷。”

    多尔衮震惊,展开密信,但见孝庄太后亲笔写道:“摄政王亲鉴:倘皇上与吾遭难,汝当以江山社稷为重,继统承绪,勿以我等为念。李长风非寻常敌手,其志不在割据,而在绝我族类。望团结满蒙汉诸军,共抗强敌...”

    信末还有年幼顺治帝歪歪扭扭的签名,可见是仓促间写成。

    多尔衮手握密信,百感交集。他与孝庄太后虽有政治联盟,但更多的是互相猜忌防范。不料危难之际,对方竟如此托付。

    苏茉儿轻声道:“太后说,王爷虽与她多有政见不合,但却是唯一能担此重任之人。”

    多尔衮长叹一声:“太后知我。”他收起密信,目光坚定,“你放心,我必竭尽全力,挽救大清江山。”

    苏茉儿却道:“还有一事。离京前,我暗中观察李长风军队多时,发现一奇怪现象:其军中多有女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明风再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浮世蒹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浮世蒹葭并收藏明风再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