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西夏立国,乱与治并存(求月票)(2/3)
有着不小的提升。
这绝对算是一件大事了!
对于辽国而言,这所谓的夏国本是他的附属。
如今僭越称帝等同谋反。
加上辽国如今对于九州正统远远要比原本历史还要注重,就不可能放任这一点发生。
包括对于大宋而言同样也是如此。
虽然在明面上看来,大宋完全可以联合夏国共同对抗辽国。
但顾瑾却十分明白。
一方势力的出现便注定会增加九州分裂的可能。
他是绝对不会准许这种现象出现的。
无论如何,九州都必须要一统!
不过他还是详细的做出了种种战术,敕令杨业在雁门关做好准备,只要辽军敢大规模的行动,便抓准时机从侧翼袭击辽地。
整个天下之间的局势,再次生变。
——原本的天下。
只是以宋辽二国之间为主。
其余地方虽然仍是独立,但一个个的实力却都远远上不得台面。
但如今则不同了。
原本历史之中的汉末三国因为顾琛而被快速的产出。
但是如今的三国争雄绝对不会如此简单的结束。
无论是李德明也好,亦或是李元昊也罢,这父子二人可都不是什么无能之人。
包括辽国之内的王应琛同样也是如此。
但顾氏.却仍是在虚弱期之中挣扎。
顾瑾虽能够凭借着整个顾氏的底蕴来让大宋越来越强。
但要说他在当前的这种局势之下,真的去扫平整个天下,却仍是十分的困难。
纵使是现在有着玉米,这一点都极为艰难。
顾氏确实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乱世。
这是真正考验顾氏的时候。
当没有了顾琛那般的人才、且还在始终承受着压制的时候,顾氏子弟也只能靠着家族这千年的积累,去应付这一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瞬间——
已是统元七年春。
整个大宋仍旧如初那般节节攀升,并没有因为辽国与西夏之间的战事而受到影响。
顾瑾自是不可能去大张旗鼓。
纵使是西夏再怎么强,宋国也不可能直接灭了辽国。
这点事,交给杨业便已经足够了。
而顾瑾则是始终在紧紧盯着国内的一切,持续的发展着商业以及农业的种种,这一切都在不断让大宋发生着改变。
开京,太傅府。
书房内。
顾瑾端坐于主位,神色平静,唯有指尖偶尔轻叩扶手的动作,显露出他内心的些许期待。
下方,数位重臣及各部主事官员恭敬肃立。
今日是一众官员汇集各地消息一同汇总的时日,整个书房之中的气氛都无比的热烈。
虽然一个个官员都在绷着脸。
但都难掩出其中的期待。
——其实他们都早已收到了些许风声,得知今年各地的收成确实不错。
大宋一直都在修缮水路。
虽然名义上是以让商路更为发达,但实则此时同样也在兼顾着农业。
至少在明面上,各地爆发水灾的次数正在不断减少。
一个个官员相继而来。
片刻之后,随着官员相继到齐,司农寺卿终是率先走了上来,开口说道:“禀太傅。”
他手捧一份厚厚的文册,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统元六年,天下各州选点试种之玉米,收成均已核算完毕。”
“讲。”顾瑾言简意赅。
“是!”司农寺卿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汇报起来,“京畿路、河南府等上等田,亩产最高者仍可达五石有余,均产稳定在四石八斗左右!”
“京东路、河北路等地,中上等田亩产多在四石至四石五斗之间!”
“淮南、两浙路等新辟试验田,虽初种经验不足,亩产亦平均在三石五斗以上!”
“即便是荆湖、川蜀部分山田,因地制宜之下,亩产也达到了两石七八斗!”
每报出一个数字,书房内众人的呼吸便不由急促一分。
这些数字,远远超出了传统粟麦的产量。
纵使是无法与当初的试验田相比。
但这也已经足够了,因为它证明了玉米在广泛地域种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好。”顾瑾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但随即问道,“民间反响如何?可有病虫害之忧?”
“回太傅,”另一位负责农事推广的官员上前一步,“获准种植的良家子,无不感念太傅与朝廷恩德。”
“去岁秋收,金玉满仓之景,民间视为神迹。”
“朝廷按约定价格收购,百姓获利颇丰,今岁争相请种者甚众。”
“至于病虫害,虽有零星发生,但司农寺及各路官员已按太傅先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绝对算是一件大事了!
对于辽国而言,这所谓的夏国本是他的附属。
如今僭越称帝等同谋反。
加上辽国如今对于九州正统远远要比原本历史还要注重,就不可能放任这一点发生。
包括对于大宋而言同样也是如此。
虽然在明面上看来,大宋完全可以联合夏国共同对抗辽国。
但顾瑾却十分明白。
一方势力的出现便注定会增加九州分裂的可能。
他是绝对不会准许这种现象出现的。
无论如何,九州都必须要一统!
不过他还是详细的做出了种种战术,敕令杨业在雁门关做好准备,只要辽军敢大规模的行动,便抓准时机从侧翼袭击辽地。
整个天下之间的局势,再次生变。
——原本的天下。
只是以宋辽二国之间为主。
其余地方虽然仍是独立,但一个个的实力却都远远上不得台面。
但如今则不同了。
原本历史之中的汉末三国因为顾琛而被快速的产出。
但是如今的三国争雄绝对不会如此简单的结束。
无论是李德明也好,亦或是李元昊也罢,这父子二人可都不是什么无能之人。
包括辽国之内的王应琛同样也是如此。
但顾氏.却仍是在虚弱期之中挣扎。
顾瑾虽能够凭借着整个顾氏的底蕴来让大宋越来越强。
但要说他在当前的这种局势之下,真的去扫平整个天下,却仍是十分的困难。
纵使是现在有着玉米,这一点都极为艰难。
顾氏确实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乱世。
这是真正考验顾氏的时候。
当没有了顾琛那般的人才、且还在始终承受着压制的时候,顾氏子弟也只能靠着家族这千年的积累,去应付这一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瞬间——
已是统元七年春。
整个大宋仍旧如初那般节节攀升,并没有因为辽国与西夏之间的战事而受到影响。
顾瑾自是不可能去大张旗鼓。
纵使是西夏再怎么强,宋国也不可能直接灭了辽国。
这点事,交给杨业便已经足够了。
而顾瑾则是始终在紧紧盯着国内的一切,持续的发展着商业以及农业的种种,这一切都在不断让大宋发生着改变。
开京,太傅府。
书房内。
顾瑾端坐于主位,神色平静,唯有指尖偶尔轻叩扶手的动作,显露出他内心的些许期待。
下方,数位重臣及各部主事官员恭敬肃立。
今日是一众官员汇集各地消息一同汇总的时日,整个书房之中的气氛都无比的热烈。
虽然一个个官员都在绷着脸。
但都难掩出其中的期待。
——其实他们都早已收到了些许风声,得知今年各地的收成确实不错。
大宋一直都在修缮水路。
虽然名义上是以让商路更为发达,但实则此时同样也在兼顾着农业。
至少在明面上,各地爆发水灾的次数正在不断减少。
一个个官员相继而来。
片刻之后,随着官员相继到齐,司农寺卿终是率先走了上来,开口说道:“禀太傅。”
他手捧一份厚厚的文册,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统元六年,天下各州选点试种之玉米,收成均已核算完毕。”
“讲。”顾瑾言简意赅。
“是!”司农寺卿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汇报起来,“京畿路、河南府等上等田,亩产最高者仍可达五石有余,均产稳定在四石八斗左右!”
“京东路、河北路等地,中上等田亩产多在四石至四石五斗之间!”
“淮南、两浙路等新辟试验田,虽初种经验不足,亩产亦平均在三石五斗以上!”
“即便是荆湖、川蜀部分山田,因地制宜之下,亩产也达到了两石七八斗!”
每报出一个数字,书房内众人的呼吸便不由急促一分。
这些数字,远远超出了传统粟麦的产量。
纵使是无法与当初的试验田相比。
但这也已经足够了,因为它证明了玉米在广泛地域种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好。”顾瑾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但随即问道,“民间反响如何?可有病虫害之忧?”
“回太傅,”另一位负责农事推广的官员上前一步,“获准种植的良家子,无不感念太傅与朝廷恩德。”
“去岁秋收,金玉满仓之景,民间视为神迹。”
“朝廷按约定价格收购,百姓获利颇丰,今岁争相请种者甚众。”
“至于病虫害,虽有零星发生,但司农寺及各路官员已按太傅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