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水寨新生(2/4)
后面精彩内容!
沟槽底部用巨大的木夯反复夯实,再铺上一层厚厚的碎石作为垫层和渗水层。俘虏们挥汗如雨,沉重的劳动暂时麻痹了心中的惶惑,每日看得见的工分记录和不断改善的伙食,糙米饭管饱,偶尔有咸鱼或豆干,让麻木的肢体渐渐有了力气,也让一丝微弱的希望开始滋生。
随后,来自代州的神奇物质——“水泥”——开始发挥它颠覆性的作用。
俘虏们在代州派来的经验丰富的工匠指导下,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
他们将煅烧好土法水泥,以及从河床筛洗出的纯净河沙,按照严格的配比混合均匀。
加入清水搅拌后,粘稠的、散发着特殊气味的灰色浆体诞生了。
这看似普通的“泥浆”被倾倒入预先用厚木板拼装好的巨大模板模具中,与大小均匀的碎石、部分回收利用的坚固断木块混合填充。
水寨的主体城墙,彻底摒弃了旧时代夯土包砖的脆弱结构,而是史无前例地采用整体浇筑的混凝土结构!
严汜凭借他数十年对水流冲击、战船冲撞、火攻水淹的理解,亲自规划墙体走向、厚度和关键节点的结构。
在承受主要水流冲击和敌军攻击的水门两侧、城墙转角处,墙体厚度加至惊人的五尺(约1.6米)以上!
更关键的是,在浇筑过程中,严汜要求在墙体内部,纵横交错地预埋了大量粗大、坚韧且浸透桐油的百年硬木梁,作为这个时代钢筋的替代品,极大地增加了墙体的抗拉强度和整体性,如同为这混凝土巨兽植入了坚韧的筋骨。
混凝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硬化、发热。短短数日,一段段灰白色的、表面尚带湿气、散发着冷硬气息的崭新墙体便拔地而起!其表面平整坚固,刀剑难伤,用重锤敲击,发出沉闷如金铁般的回响。
这远超旧时砖石结构,甚至超越他们想象极限的坚固程度,让所有参与建设的俘虏都感到无比震撼。
有人偷偷用旧兵器砍凿新墙,只留下浅浅的白痕和卷刃的刀口,引来一阵阵压抑的惊呼和难以置信的摇头。
崔琰深知秦淮河汛期那摧枯拉朽的威力,防洪防汛是水寨存续的根基。
他组织大量人力,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拓宽、加深了环绕水寨的壕沟,使其宽度和深度都远超旧观,真正兼具了护城河与泄洪渠的双重功能。
壕沟底部铺设了多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防止淤泥快速淤积堵塞。沟壁也用石块和少量混凝土进行了加固,防止坍塌。
水寨面向宽阔河道的主水门,是整个防御和防洪体系最核心的命门。严汜呕心沥血,亲自设计了全新的水闸系统。
巨大的闸门主体由三层以上厚达半尺的硬木(如铁力木、柚木)用粗大的铁箍和精密的榫卯结构紧密拼合而成,外层再以烧融的铁水浇铸,包裹上厚厚的铁皮,坚固无比,足以抵御巨木撞击和寻常火攻。
闸门两侧依托坚固的混凝土墩台,安装了数套由精铁打造、需要十数名壮汉才能推动的巨型绞盘和手臂粗的铁链滑轮组。
闸门平时悬吊于水道上方数尺,船只可自由通行无阻;一旦战事爆发或特大洪水来袭,绞盘转动,铁链哗啦作响,重达数千斤的铁木巨闸便带着雷霆万钧之势轰然落下,瞬间将水道彻底封死!
更精妙的是,在闸门底部与河床接触的位置,严汜设计了特殊的凹槽轨道,可嵌入预先铸造好的、带有倒刺的铁制“门槛”,一旦落下锁死,不仅彻底隔绝水流,更能有效防止敌方水鬼潜入破坏或洪水携带的巨物冲击导致闸门移位。
寨内地面被整体抬高了数尺,并铺设了由碎石、粗沙、黏土和少量水泥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经过反复夯实碾压,形成坚硬、平整且带有良好排水坡度的地面。
四通八达、粗如大腿的陶制排水管道深埋地下,如同水寨的血管,将雨水和生活污水迅速汇集,排入外围的壕沟和远处的秦淮河主道,确保无论晴雨,寨内核心区域都能保持相对干燥整洁,大大减少了疫病滋生的可能。
混凝土城墙顶部宽阔平坦,足够数人并行。铺设了厚实的松木板作为步道,防滑耐磨。严汜在城墙上精心设计了密集的垛口和多种尺寸的射孔。
垛口可供士兵隐蔽观察和射击,射孔则根据不同需求设计:狭长的孔洞供强弩瞄准射击,较大的方形孔洞则预留给即将部署的火铳手,甚至预留了未来安装小型火炮的加固基座。
更令人叫绝的是,严汜根据水流方向、敌军可能的进攻路线,在城墙的关键节点,用混凝土浇筑出一个个坚固的、如同堡垒般突出的半圆形或菱形炮台。
这些炮台位置刁钻,视野开阔,上面架设着从飞流渡缴获以及代州新运来的重型床弩和改良型配重投石机(部分巧妙地隐藏在可开合的厚木护板下,需要时才打开)。
这些火力点的位置都经过严汜反复演算和实地测试,确保其射程和火力能形成交叉覆盖,无死角地封锁河道上下游及对岸大片区域,让任何试图靠近的敌船都暴露在死亡火力网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沟槽底部用巨大的木夯反复夯实,再铺上一层厚厚的碎石作为垫层和渗水层。俘虏们挥汗如雨,沉重的劳动暂时麻痹了心中的惶惑,每日看得见的工分记录和不断改善的伙食,糙米饭管饱,偶尔有咸鱼或豆干,让麻木的肢体渐渐有了力气,也让一丝微弱的希望开始滋生。
随后,来自代州的神奇物质——“水泥”——开始发挥它颠覆性的作用。
俘虏们在代州派来的经验丰富的工匠指导下,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
他们将煅烧好土法水泥,以及从河床筛洗出的纯净河沙,按照严格的配比混合均匀。
加入清水搅拌后,粘稠的、散发着特殊气味的灰色浆体诞生了。
这看似普通的“泥浆”被倾倒入预先用厚木板拼装好的巨大模板模具中,与大小均匀的碎石、部分回收利用的坚固断木块混合填充。
水寨的主体城墙,彻底摒弃了旧时代夯土包砖的脆弱结构,而是史无前例地采用整体浇筑的混凝土结构!
严汜凭借他数十年对水流冲击、战船冲撞、火攻水淹的理解,亲自规划墙体走向、厚度和关键节点的结构。
在承受主要水流冲击和敌军攻击的水门两侧、城墙转角处,墙体厚度加至惊人的五尺(约1.6米)以上!
更关键的是,在浇筑过程中,严汜要求在墙体内部,纵横交错地预埋了大量粗大、坚韧且浸透桐油的百年硬木梁,作为这个时代钢筋的替代品,极大地增加了墙体的抗拉强度和整体性,如同为这混凝土巨兽植入了坚韧的筋骨。
混凝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硬化、发热。短短数日,一段段灰白色的、表面尚带湿气、散发着冷硬气息的崭新墙体便拔地而起!其表面平整坚固,刀剑难伤,用重锤敲击,发出沉闷如金铁般的回响。
这远超旧时砖石结构,甚至超越他们想象极限的坚固程度,让所有参与建设的俘虏都感到无比震撼。
有人偷偷用旧兵器砍凿新墙,只留下浅浅的白痕和卷刃的刀口,引来一阵阵压抑的惊呼和难以置信的摇头。
崔琰深知秦淮河汛期那摧枯拉朽的威力,防洪防汛是水寨存续的根基。
他组织大量人力,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拓宽、加深了环绕水寨的壕沟,使其宽度和深度都远超旧观,真正兼具了护城河与泄洪渠的双重功能。
壕沟底部铺设了多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防止淤泥快速淤积堵塞。沟壁也用石块和少量混凝土进行了加固,防止坍塌。
水寨面向宽阔河道的主水门,是整个防御和防洪体系最核心的命门。严汜呕心沥血,亲自设计了全新的水闸系统。
巨大的闸门主体由三层以上厚达半尺的硬木(如铁力木、柚木)用粗大的铁箍和精密的榫卯结构紧密拼合而成,外层再以烧融的铁水浇铸,包裹上厚厚的铁皮,坚固无比,足以抵御巨木撞击和寻常火攻。
闸门两侧依托坚固的混凝土墩台,安装了数套由精铁打造、需要十数名壮汉才能推动的巨型绞盘和手臂粗的铁链滑轮组。
闸门平时悬吊于水道上方数尺,船只可自由通行无阻;一旦战事爆发或特大洪水来袭,绞盘转动,铁链哗啦作响,重达数千斤的铁木巨闸便带着雷霆万钧之势轰然落下,瞬间将水道彻底封死!
更精妙的是,在闸门底部与河床接触的位置,严汜设计了特殊的凹槽轨道,可嵌入预先铸造好的、带有倒刺的铁制“门槛”,一旦落下锁死,不仅彻底隔绝水流,更能有效防止敌方水鬼潜入破坏或洪水携带的巨物冲击导致闸门移位。
寨内地面被整体抬高了数尺,并铺设了由碎石、粗沙、黏土和少量水泥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经过反复夯实碾压,形成坚硬、平整且带有良好排水坡度的地面。
四通八达、粗如大腿的陶制排水管道深埋地下,如同水寨的血管,将雨水和生活污水迅速汇集,排入外围的壕沟和远处的秦淮河主道,确保无论晴雨,寨内核心区域都能保持相对干燥整洁,大大减少了疫病滋生的可能。
混凝土城墙顶部宽阔平坦,足够数人并行。铺设了厚实的松木板作为步道,防滑耐磨。严汜在城墙上精心设计了密集的垛口和多种尺寸的射孔。
垛口可供士兵隐蔽观察和射击,射孔则根据不同需求设计:狭长的孔洞供强弩瞄准射击,较大的方形孔洞则预留给即将部署的火铳手,甚至预留了未来安装小型火炮的加固基座。
更令人叫绝的是,严汜根据水流方向、敌军可能的进攻路线,在城墙的关键节点,用混凝土浇筑出一个个坚固的、如同堡垒般突出的半圆形或菱形炮台。
这些炮台位置刁钻,视野开阔,上面架设着从飞流渡缴获以及代州新运来的重型床弩和改良型配重投石机(部分巧妙地隐藏在可开合的厚木护板下,需要时才打开)。
这些火力点的位置都经过严汜反复演算和实地测试,确保其射程和火力能形成交叉覆盖,无死角地封锁河道上下游及对岸大片区域,让任何试图靠近的敌船都暴露在死亡火力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