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边防学院里,朱高炽收到了母妃徐妙云的书信。

    拆开一看,里头说的竟是弟弟朱高煦近日的行径。

    朱高炽微微一哂,他素来知晓朱高煦不服自己。

    只是凭朱高煦的性子与能耐,要想承继朱棣的家业,却是万万不能的。

    朱高炽的身子骨是弱些,骑不得马、做不得那马上大将军。但要说做个继承人,他却是再合格不过的。

    不然,朱棣也不会派他来辽东,查探这里的各种情由,偏不派朱高煦来。若换了朱高煦到辽东,怕是要被人当傻子一般,耍得晕头转向呢。

    朱高煦看完那书信,当即就取火点了,一把烧得干净,半点痕迹也不肯留下。

    朱高炽看完那封书信,便取火将其烧了,半点痕迹也不肯留下。

    在辽东这些时日,朱高炽已初尝辽国公常孤雏的厉害。他手下那套打探消息的法子,当真了得,绝非虚言。

    再说如今朱高炽在辽东边防学院求学,单是那些新学问,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之类,都让他觉得新鲜,且实用得很,比那儒学要有用多了。

    这些学问只要经些时日积累,必能反哺辽东这片土地,让它比现在更加强盛。

    眼下的辽东,已是大明数一数二的富庶地方,他实在不敢想,再过几年,辽东会是何等模样。

    虽说朱高炽的小姨徐妙锦嫁与辽国公为妻,他却不能凭这层关系多探些情报。

    毕竟辽国公府里有三位夫人,大夫人是自己的姑姑临安公主,二夫人是北元的敏敏帖木儿,也就是赵敏,小姨徐妙锦是三夫人。

    府中虽不分妻妾尊卑,可临安公主的地位终究是最高的。

    朱高炽在盖州城也转了好几遭,见那城墙全是水泥青砖砌成的。

    不单是地面,便是那些楼房,用的水泥和青砖也多。

    这水泥的法子,只辽东手里握着。

    别处就算能买来用,却没那本事造得出,只有买的份儿。

    虽说边防学院的课本里,也浅浅提了几句水泥的造法,可终究只是皮毛,连核心的边都摸不着。说它有用,倒也沾点边;说它顶用,却还差得远呢。

    如今辽东竟造出了蒸汽机,往舰船上装不说,还有那蒸汽机驱动的火车。

    这等景象,朱高炽从前连想都不敢想。

    在这大明的年月里,这些物件本是天方夜谭一般,断无可能有的。

    可偏偏就有了,在常孤雏手里,真真切切地出现了。

    朱高炽甚至在心里琢磨,自家父王日后若对上辽国公常孤雏的大军,真能挡得住吗?越想,他越忍不住摇起头来——挡不住,根本就挡不住!

    辽东改造蒸汽船与蒸汽火车的消息,也传到了应天。

    朱元璋看罢常孤雏递上来的奏书,眉头拧成个疙瘩,暗自嘀咕:这又是些什么新鲜物件?

    翌日早朝,奉天殿内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鸦雀无声。

    朱元璋将那份奏书往龙案上一搁,沉声道:“都瞧瞧吧,辽东那边又整出些新名堂。”

    内侍捧着奏书依次传阅,群臣看过之后,窃窃私语声渐起。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依老臣看,这蒸汽船、蒸汽火车闻所未闻,怕是辽国公为邀功夸大其词。辽东本就地处边陲,财政吃紧,若真要耗巨资造这些无用之物,岂不是徒增百姓负担?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啊!”

    话音刚落,兵部侍郎也上前一步:“尚书大人所言极是。如今北境尚不安稳,当务之急是整饬军备、安抚边民。把银子投到这些不知用途的物件上,万一耽误了防务,恐生祸端。依臣之见,当速速传旨,令辽国公停工,将钱粮用在正途。”

    朝堂上顿时附和声一片,不少老臣连连点头,皆说此举太过冒险。

    朱元璋端坐龙椅,手指轻叩案几,目光扫过群臣,却没立刻发话。

    这时,新科翰林学士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不妨先观其效。辽国公向来行事稳重,若不是确有成效,断不会贸然上奏。这些新物件虽看着新奇,或许真能带来便利,譬如蒸汽船运粮,说不定比寻常船只快上数倍,于军需转运大有裨益。不如令其先造样品,若真有用,再推广不迟;若无用,再追责也不晚。”

    此语一出,朝堂上又起争论。

    朱元璋听着两边辩驳,眉头渐渐舒展,忽然一拍龙案:“都别争了!传朕旨意,着辽国公将蒸汽船、蒸汽火车的样品造出来,限期三月,送到应天来让朕瞧瞧。若真如他所说那般有用,重重有赏;若是欺君罔上,定不饶他!”

    群臣见圣意已决,纷纷躬身领旨。

    退朝后,消息很快传出,京中百姓也议论纷纷,都好奇这蒸汽船和蒸汽火车究竟是何模样,一时间,辽东那片土地,成了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着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

    朱元璋拿起一本,眉头拧成个疙瘩,翻了两页便搁在一旁,看向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辽国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空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空樱并收藏大明辽国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