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能力展示(1/2)
会议室内向皇帝展示眼光能力的活动还没有结束,侯恂脸上露出凝重之色,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
“陛下,臣觉得上海的扩张无可避免,所谓民失稼穑之本,臣不是很同意徐阁老的说法。上海不种地,自然有商人运粮到上海。
西银流入,臣认为最大问题是加剧了南北差距。臣根据户部银行近期开户统计,参与和西人贸易的商人,九成五来自南方,唯有京师勋贵些微有些参与。
若长此以往,北贫南富,社稷有失衡之危,南北成割裂之局,望陛下明察。”
朱慈炅眨巴了下眼睛,侯恂虽然是讨厌的东林中人,但也是北方官员,不得不说,他的观察非常有道理。
他眼含期待,正要听听侯总理的解决之道。却看到一位陌生官员拱手开口。
“陛下,臣认为西银流入引发的后果虽多,但最大的恶果莫过于逐利之心。陛下驻跸南京,湖广江西浙江福建甚至广东流民齐齐涌入南直,州县官员不能制矣。
臣以为,《通报》、《朕问》要为此承担主责,他们吹嘘如何解决民工潮,致使民间皆以为陛下有无穷法力,南直有无尽财货。西银流入,无疑更加做实这种荒谬流言。
而今,军队开道,一船又一船的瓷器沿江而下,沿江周边便是有地良民也无不眼红,有弃耕从工商者不在少数。
臣以为,此为白银迷眼,天下失道也。陛下,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董子又言: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慈炅心头一跳,袁可立?朱慈炅有种老家伙死而复生,仗剑立于虚空,怒目圆睁,死死盯着自己的即视感。
他转头低声问王坤,“这位是?”
王坤连忙禀告。“补户部侍郎,陈以闻。”
朱慈炅点点头,却听天工院已经对陈以闻开火了。
这次上阵的居然是笔头比舌头硬很多王铎。
“陈侍郎此言谬也,流民因何而生?无非州县乏治,与《通报》、《朕问》何干?莫非罢《通报》、《朕问》,天下就能无流民了?”
陈以闻正要开口,身边杨一鹏大手立即搭在他扶椅的手上,却见杨一鹏瞥目摇头。
这场会议,实际上只有三个半大佬。刘一燝,徐光启、杨一鹏,半个当然是指曹化淳,他少点东西嘛。
除了徐光启为上海发声,大佬们都不发言。
这次与西班牙人的直接贸易,从谈判到主持,南京内阁其实是徐光启在负责。但他太忙了,又是教材又是历书的,一会新船一会水利,根本没有时间。
刘一燝也忙,先是安民然后春耕,一会北京宫变一会南京政改,两个人都不怎么重视跟西班牙人的贸易,谁有时间就过问一下,反正下面还有人推动,天工院也盯着。
直到得知五十吨白银,两个人都吓傻了,这需要整个大明辛辛苦苦两年啊,自家妖皇果然妖,一下就解决了大明的终极财政问题。
但两人又发现,这钱它居然不是朝廷的,朝廷居然只能收点税。失望之后突然拿起重启银币,两老头大眼瞪小眼,小皇帝的银币精美,价值一两,但它没有一两啊,只有三钱多。
两老头差点哭出声,这么多银子到铸币厂转一圈,大明立马发大财了,黄立极抄家和小妖皇铸币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在银子面前,一切政务都要让路,但仔细研究才发现,这银子多了,真的不是好事啊。徐光启这时才有空读读老家的来信,天,不知不觉中,上海已经群魔乱舞了。
徐光启不是想抢新人风头,是上海确实很急,需要皇帝出手了。
大佬们其实都懂几个官员心思的,皇帝出场很多时候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问题复杂化。大佬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不会轻易发表意见。
杨一鹏制止陈以闻,是因为他知道小皇帝讨厌党争,要是陈以闻真当着皇帝面吵起来,没有好果子吃的,而且陈以闻攻击天工院,其实有些失智。
刘一燝这时也不干涉讨论主题,任由大家自由发挥。你们不就是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表现吗,来吧,让你们知道啥是伴君如伴虎,幼虎他也是虎。
有人要过线,他乐于看戏。因为他突然发现杨一鹏主持南户部后,南户部居然有个楚党复兴的架势了。杨一鹏、杨嗣昌、陈以闻,全是湖广人,这***杨一鹏,野心不小啊。
朱慈炅其实没有发飙的打算,事情太多,发飙发不过来,无能狂怒也解决不了问题。他最近开始反思自己的脾气了,觉得自己好像和五皇叔越来越像了,这是个危险信号。
他要温和点,他是重启,不是崇祯,他要做仁君,毕竟大了一岁了嘛,登基都快一年了。就算文官个个该杀,也不能乱杀,团结大多数嘛。
他想提笔记录,群臣的意见,他觉得他们讲的内容其实都很有道理。
吴宗达不认为有白银危机,反而提到了通宝产能危机,虽然他的解决方案自己不认可,但其实他也说到了要害,要是银币充足,其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陛下,臣觉得上海的扩张无可避免,所谓民失稼穑之本,臣不是很同意徐阁老的说法。上海不种地,自然有商人运粮到上海。
西银流入,臣认为最大问题是加剧了南北差距。臣根据户部银行近期开户统计,参与和西人贸易的商人,九成五来自南方,唯有京师勋贵些微有些参与。
若长此以往,北贫南富,社稷有失衡之危,南北成割裂之局,望陛下明察。”
朱慈炅眨巴了下眼睛,侯恂虽然是讨厌的东林中人,但也是北方官员,不得不说,他的观察非常有道理。
他眼含期待,正要听听侯总理的解决之道。却看到一位陌生官员拱手开口。
“陛下,臣认为西银流入引发的后果虽多,但最大的恶果莫过于逐利之心。陛下驻跸南京,湖广江西浙江福建甚至广东流民齐齐涌入南直,州县官员不能制矣。
臣以为,《通报》、《朕问》要为此承担主责,他们吹嘘如何解决民工潮,致使民间皆以为陛下有无穷法力,南直有无尽财货。西银流入,无疑更加做实这种荒谬流言。
而今,军队开道,一船又一船的瓷器沿江而下,沿江周边便是有地良民也无不眼红,有弃耕从工商者不在少数。
臣以为,此为白银迷眼,天下失道也。陛下,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董子又言: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慈炅心头一跳,袁可立?朱慈炅有种老家伙死而复生,仗剑立于虚空,怒目圆睁,死死盯着自己的即视感。
他转头低声问王坤,“这位是?”
王坤连忙禀告。“补户部侍郎,陈以闻。”
朱慈炅点点头,却听天工院已经对陈以闻开火了。
这次上阵的居然是笔头比舌头硬很多王铎。
“陈侍郎此言谬也,流民因何而生?无非州县乏治,与《通报》、《朕问》何干?莫非罢《通报》、《朕问》,天下就能无流民了?”
陈以闻正要开口,身边杨一鹏大手立即搭在他扶椅的手上,却见杨一鹏瞥目摇头。
这场会议,实际上只有三个半大佬。刘一燝,徐光启、杨一鹏,半个当然是指曹化淳,他少点东西嘛。
除了徐光启为上海发声,大佬们都不发言。
这次与西班牙人的直接贸易,从谈判到主持,南京内阁其实是徐光启在负责。但他太忙了,又是教材又是历书的,一会新船一会水利,根本没有时间。
刘一燝也忙,先是安民然后春耕,一会北京宫变一会南京政改,两个人都不怎么重视跟西班牙人的贸易,谁有时间就过问一下,反正下面还有人推动,天工院也盯着。
直到得知五十吨白银,两个人都吓傻了,这需要整个大明辛辛苦苦两年啊,自家妖皇果然妖,一下就解决了大明的终极财政问题。
但两人又发现,这钱它居然不是朝廷的,朝廷居然只能收点税。失望之后突然拿起重启银币,两老头大眼瞪小眼,小皇帝的银币精美,价值一两,但它没有一两啊,只有三钱多。
两老头差点哭出声,这么多银子到铸币厂转一圈,大明立马发大财了,黄立极抄家和小妖皇铸币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在银子面前,一切政务都要让路,但仔细研究才发现,这银子多了,真的不是好事啊。徐光启这时才有空读读老家的来信,天,不知不觉中,上海已经群魔乱舞了。
徐光启不是想抢新人风头,是上海确实很急,需要皇帝出手了。
大佬们其实都懂几个官员心思的,皇帝出场很多时候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问题复杂化。大佬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不会轻易发表意见。
杨一鹏制止陈以闻,是因为他知道小皇帝讨厌党争,要是陈以闻真当着皇帝面吵起来,没有好果子吃的,而且陈以闻攻击天工院,其实有些失智。
刘一燝这时也不干涉讨论主题,任由大家自由发挥。你们不就是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表现吗,来吧,让你们知道啥是伴君如伴虎,幼虎他也是虎。
有人要过线,他乐于看戏。因为他突然发现杨一鹏主持南户部后,南户部居然有个楚党复兴的架势了。杨一鹏、杨嗣昌、陈以闻,全是湖广人,这***杨一鹏,野心不小啊。
朱慈炅其实没有发飙的打算,事情太多,发飙发不过来,无能狂怒也解决不了问题。他最近开始反思自己的脾气了,觉得自己好像和五皇叔越来越像了,这是个危险信号。
他要温和点,他是重启,不是崇祯,他要做仁君,毕竟大了一岁了嘛,登基都快一年了。就算文官个个该杀,也不能乱杀,团结大多数嘛。
他想提笔记录,群臣的意见,他觉得他们讲的内容其实都很有道理。
吴宗达不认为有白银危机,反而提到了通宝产能危机,虽然他的解决方案自己不认可,但其实他也说到了要害,要是银币充足,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