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朱子讲学(2/2)
表达思想是件让人愉悦的事,朱慈炅没有多想,只感觉很舒服。
“朱熹讲先知后行,王守仁说知行合一,朕觉得都不太对。先知是必要的,必须要学习继承先辈之理,但要学的又不只是先辈之理,更是先辈明理之道。
先辈之理不为知,先辈明理之道方为知。但知非止传承,更在于悟道,悟道亦为知。所以,知行合一也不对,因为知有正知、误知、错知。
如何求得正知,朕以为当行而验之。行合误知则得误行,行合错知则得错行,唯有验之,方知正误。这就是朕先前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治政之行也必然有正误错,但皆可行而验之,舍误错而得正道也。”
朱慈炅的童声清脆,悦耳动听,大明的道理从此流传。存天理亦存人欲,朱子的棺材板被一位姓朱的孩子掀翻,朱慈炅有些意犹未尽,可朝官们有点不识情趣。
没有问答,没有人向小朱子请教学问,全场雅雀无声。没有辩经,小朱子的讲学不知道被听进去了多少,但全场都在沉思。
“朱熹讲先知后行,王守仁说知行合一,朕觉得都不太对。先知是必要的,必须要学习继承先辈之理,但要学的又不只是先辈之理,更是先辈明理之道。
先辈之理不为知,先辈明理之道方为知。但知非止传承,更在于悟道,悟道亦为知。所以,知行合一也不对,因为知有正知、误知、错知。
如何求得正知,朕以为当行而验之。行合误知则得误行,行合错知则得错行,唯有验之,方知正误。这就是朕先前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治政之行也必然有正误错,但皆可行而验之,舍误错而得正道也。”
朱慈炅的童声清脆,悦耳动听,大明的道理从此流传。存天理亦存人欲,朱子的棺材板被一位姓朱的孩子掀翻,朱慈炅有些意犹未尽,可朝官们有点不识情趣。
没有问答,没有人向小朱子请教学问,全场雅雀无声。没有辩经,小朱子的讲学不知道被听进去了多少,但全场都在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