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士忙道:“秦王大将吴伯当领兵一万,正猛攻南门。”

    “形势危急,还请长史莫要耽搁。”

    长史自无不应:“快,把他杀了,去府衙……”

    甲士拱手制止:“刺史有令,城中守军不足,让狱中囚犯协助,守御城门。”

    “是……”长史无奈,只能把刘七放了,充入军中。

    刘七逆来顺受,掩去眼中异色。

    南门外,吴伯当远眺钟离城,赞道:“倒是一座坚城。”

    郎将附和:“此城高垒深池,隔着淮河,与泗州遥遥相望。”

    “不过,斥候探知,城中守军不过千余人,不足为虑。”

    吴伯当颔首:“吩咐下去,让儿郎们加把劲,早些拿下此城,向大王献功。”

    “遵令!”

    这场攻城战,从午时开始,不过半个时辰,便宣告结束。

    “南门破了!”

    “快入城!”

    秦军士卒欢呼雀跃,潮水般涌入内城。

    吴伯当难掩惊讶:“竟如此顺利?”

    按他设想,少说也要数个时辰,才能攻入城中,没想到,这么快,便大功告成。

    正疑惑时,一名小校飞奔来报,城中一名僧兵,伙同狱囚,开门投降,才能如此之快破城。

    “此人姓甚名谁?”吴伯又惊又喜。

    小校忙道:“听闻,他名叫刘七,是大觉寺僧人。”

    吴伯当大笑一声:“叫他来见我!”

    “是!”

    城内,刘七一马当先,指引秦军将士杀入府衙。

    濠州刺史、长史负隅顽抗,皆死在乱刀之中。

    一名都尉笑道:“小子,你立下大功,吴将军要见你!”

    刘七神色平静,拱手道:“小僧乃出家之人,为这一城百姓着想,方才相助贵军。”

    “功劳于我无用,就此告辞!”

    丢下这话,他转身便走。

    众人面面相觑,皆是愕然。吴将军见他,必有重赏,这僧人竟完全不为所动,真不知脑袋里想些什么。

    刘七绕过街巷,辗转前往大觉寺。在此之前,他把马家娘子送回家中。

    伽蓝殿内,净明方丈盘坐佛像之下,低声道:“刘七,你可还俗了。”

    “还俗,为何?”刘七吃了一惊,“弟子未曾杀人,只是不得已,伤了些人。”

    净明方丈摇头:“你并无慧根,和我佛无缘,因此,你虽入寺八年,我也未给你取法号。”

    “大觉寺只是你暂时栖身之地,你的前程,在军中。”

    “军中?”刘七愕然,参军入伍,可免不了杀人。

    净明方丈淡笑:“我佛虽然慈悲,但也有金刚怒目之时。”

    “值此乱世,不杀些人,如何改朝换代?”

    刘七拧眉:“方丈既让弟子去参军,不知投靠何方?”

    “你早已做出选择,何必问我?”净明摆了摆手,“去吧,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才是你心中真正所求。”

    刘七无奈,叩首道:“弟子虽去,方丈大恩,永不敢忘!”

    净明方丈端坐不动,受了他一礼。

    临行前,刘七忽然提起一事:“既入俗世,犹如新生,还请方丈赐名!”

    净明摇头:“既入俗世,你的名字,该由明君来取。”

    明君?刘七若有所思。

    拜别方丈,出了大觉寺,他迟疑片刻,终究迈步,前往城外秦军大营。

    等他走后,净明转过身来,叹道:“金光照耀,乃帝王之运,本是南方潜龙,理当取吴国而代之。”

    “可惜,你生不逢时。还未发迹,秦王便已统一神州以北,打得吴军节节败退。”

    “袁弘道行将就木,国中有群雄并立之势,到头来,都为秦王做嫁衣。”

    “既然无望登临九五,便为秦王效力,做个开国功臣,享受荣华富贵,也算不枉此生了。”

    青烟缭绕,一缕叹息消逝在风中。

    ……

    城外行营,吴伯当听闻禀报,大喜:“快让刘七进来!”

    一见之下,不知为何,两人都有惺惺相惜之感。

    “草民拜见吴将军!”

    “起来吧。”

    吴伯当笑道:“此战得胜,你当居首功,便在我帐下,做个队正,如何?”

    众人皆是惊讶,按照军制,队正可率五十人,位于伍长、火长之上。

    初此提拔便是队正,可见吴将军对其看重。

    刘七毫不推辞,淡然道:“谢将军!”

    见他如此“不客气”,众亲卫纷纷拧眉。

    此人太过狂傲,真不知有何倚仗。

    刘七心知肚明,若不展现一番本领,难以服众。

    “将军,卑职请取三丈长绳一条。”

    吴伯当自无不可,他也好奇,这位大觉寺僧人,有哪些能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高煎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高煎果并收藏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