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楷颔首,笑问:“吴军如何布防?”

    “奉宸司探知,吴军在城北邵伯镇、城南瓦窑铺,以及甘棠湖旁卢家嘴,都有驻军防守。”

    “多则五千之众,少则千余人。”

    张建兆迫不及待:“大王,末将为先锋!”

    郭恪、吴伯当、李元崇等将亦然请缨。

    高楷看向堪舆图,朗声道:“张建兆、郭恪?”

    “末将在!”

    “你二人率军两万,去城南扎营。”

    “遵令!”

    “吴伯当、赵喆?”

    “末将在!”

    “你二人亦率军两万,去城北安营。”

    “遵令!”

    “李元崇、褚俊?”

    “末将在!”

    “你二人统领水师,去卢家嘴,伺机而动。”

    “遵令!”

    “其余人等,随我去城西。”

    “是!”

    江都城以西,恰有一座斑竹园,遍栽林木。

    高楷下令建造攻城锤、撞木、云梯,一面观望形势。

    这一日,他巡视诸营,来到城北邵伯镇。吴伯当、赵喆连忙派人列阵,让他一观军容。

    “将士们辛苦了,这天寒地冻的时节,也得浴血厮杀。”

    赵喆郑重道:“为大王效力,纵然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何况区区严寒?”

    吴伯当颔首:“大王兴义师,拨乱反正,使天下逐渐恢复太平,此乃大业,我等誓死追随。”

    高楷笑了笑:“吩咐下去,多做些饭、多添些衣袍,吃饱穿暖,才是最要紧的。”

    “大王仁德!”

    时值寒冬,忽有北方大作,吹得人东倒西歪。军中旌旗难以避免,纷纷倒下。

    一时间,乱作一团。

    吴伯当、赵喆皆面色难看,只觉在大王眼前,丢了颜面。

    高楷不以为意:“这么冷的天,站得久了,难免身体僵硬,反应不及,无妨。”

    “都散了吧,让厨役们熬些姜汤,祛祛寒气。”

    “谢大王!”

    高楷转头一望,忽见角落处一面旌旗挺立,迎风招展,似毫无影响,不由惊讶。

    “这是何人所持?”

    吴伯当循声看去,同样惊讶:“竟然是他!”

    “大王,此人名为刘七,濠州钟离人,曾在大觉寺出家为僧。”

    “数日前还俗,入我军中,颇有几分武艺,屡立功劳,故此,末将做主,升他为仁勇校尉。”

    高楷来了兴致:“让他来见我。”

    “是!”

    不多时,刘七跪倒在地:“卑职拜见大王!”

    “起来吧!”高楷看他一眼,心中腾起惊涛骇浪。

    这刘七头顶,竟金光飞旋,隐约凝成一枚金印,载浮载沉。

    这可是帝王之运!

    一瞬间,高楷动了杀心。所幸,他攥了攥手掌,平复心绪。

    气运之道,在于集众。即便是一方潜龙,若无兵马、城池百姓,也翻不起大浪来。

    “谢大王!”刘七并未发觉自己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他磕了个头,站起身来,心中暗赞,秦王威名赫赫,果然不同凡响。

    不光龙骧虎步,仁德待人,更如此年轻,好比初升旭日。

    高楷笑问:“方才狂风大作,大家都东倒西歪,旌旗散乱,你为何镇定自若,毫无影响?”

    刘七拱手:“禀大王,卑职自幼在佛寺习武,练得几分武艺,才能侥幸不倒。”

    高楷目光赞赏:“你有如此武艺,不该埋没,便来我麾下,任龙骧将军,执掌骑兵。”

    “谢大王!”刘七喜不自胜。

    众文武羡慕不已,转瞬之间,此人便从一介校尉,晋升至将军,还授以龙骧封号。

    简直不可思议!

    须知,上一个获封龙骧将军者,正是吴伯当。

    杨烨若有所思,大王似乎对这刘七和吴将军,另眼相待,同样执掌骑兵,在帐下听用,似有提防之意。

    却不知为何。

    孙伯端却瞧出端倪,连忙低下头,掩去满脸惊骇。

    “吴将军,为北方潜龙,刘七,是南方潜龙,一南一北,风云际会,本该承运而起,为当世天骄。”

    “却机缘巧合,都入大王麾下,为龙骧将军。”

    茫茫天意,果然高渺难测。

    既认大王为君,一身帝王之气自当散去,转为臣子之运。

    金光逐渐化为紫色,金印消散,投入大鼎之中。

    刘七眉头一拧,不知为何,竟有怅然若失之感。

    他微微摇头,摒弃些许杂念,突然想起方丈所说,连忙拱手:“末将有姓无名,深以为憾,还请大王赐恩!”

    这“七”字,只是他家中排行罢了,当不得大名。

    高楷笑问:“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高煎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高煎果并收藏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