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南京,秋意正浓。

    南京大学的一间男生宿舍里,四个大三男生正围坐在一起闲聊。

    桌上的瓜子壳堆成了小山,收音机里播放着轻音乐,却掩不住这几个年轻人心中的一丝苦闷。

    “又是十一月了,咱们这几个光棍,什么时候才能脱单啊?”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长叹一声。

    “别提了,我昨天又在女生宿舍楼下等了两个小时,人家根本不理我。”另一个躺在床上看书的男生接话。

    这四个男生都是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协会的成员——这是他们自封的称号。

    在大学这个恋爱气息弥漫的地方,单身的他们常常感到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要不咱们搞个活动吧?”突然,一个叫张明的男生坐直了身子,眼睛发亮:“就定在11月11日,四个1,多像四根光棍啊!咱们就叫它光棍节!”

    这个提议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四个人越聊越兴奋,决定在这一天组织一个简单的庆祝活动,既是自嘲,也是对自己单身状态的接纳。

    11月11日当晚,他们在宿舍楼顶举办了第一个“光棍节”庆祝活动。

    不过是一些瓜子花生,几瓶汽水,一台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但吸引了不少单身的同学前来。大家在一起聊天、唱歌、玩游戏,竟然十分热闹。

    “没想到有这么多同道中人!”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感慨道。

    “是啊,原来单身的不止我一个,这下心里平衡多了。”另一个附和道。

    当晚,组织活动的四个男生回到宿舍,意犹未尽。

    “咱们明年还得办,要办得更大!”张明兴奋地说。

    谁也没想到,这个源于大学寝室的玩笑,会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次年,1994年的11月11日,南京大学更多学生知道了这个节日。

    活动的规模扩大了,不仅有理科楼前的小广场聚会,还有人创作了“光棍之歌”,编了“光棍舞”。

    有趣的是,这个节日很快传播到了南京的其他高校。

    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们也开始在自己的校园里庆祝这个节日。

    大学生们总是渴望有自己的文化和仪式,光棍节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到1996年,光棍节已经不再局限于南京高校。

    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大学生也通过BBS、校园报刊和同乡会等方式知道了这个节日,并开始在自己的学校组织庆祝活动。

    清华大学的一位学生在BBS上发帖:“11月11日,让我们为单身干杯!单身不是缺陷,而是一种选择。”

    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光棍节从一开始的自嘲,逐渐转变为对单身状态的正面肯定。

    各高校的庆祝方式也日益丰富:有举办“光棍宣言”演讲比赛的,有组织“单身荣耀”晚会的,还有创意十足的“光棍证”颁发仪式。

    一些学生甚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问候方式——在11月11日11点11分,向遇到的每个单身朋友说一声“节日快乐”。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光棍节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2000年后,QQ、校园论坛和各类网络社区成为了光棍节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

    2003年,一篇名为《致所有光棍的慰问信》的帖子在各大论坛疯传。

    帖子中用幽默的笔触描述了单身的种种好处:“你可以独自享受一整包薯片,不必与人分享;你可以看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不必争抢遥控器...”

    与此同时,一些商家开始注意到这个自发形成的节日。

    北京的几家KTV率先推出了“光棍节特惠套餐”,南京的餐馆打出“光棍节聚餐8折”的广告,上海的影院则推出了“单身人士专属观影场”。

    2005年,杭州一家小型电商网站的经理徐明在 brainst 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想法:“现在光棍节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我们为什么不搞一个促销活动呢?”

    团队成员面面相觑:“光棍节和购物有什么关系?”

    徐明解释道:“单身的年轻人更需要购物来慰藉自己啊!而且11月11日正好处在国庆和圣诞之间的销售淡季,我们可以借此创造一个小高峰。”

    于是,这家名不见经传的网站推出了“光棍节暖心特惠”,打出广告语:“没人陪伴?让商品温暖你!”

    虽然销售额没有爆发式增长,但确实带来了比平时多30%的流量和订单。

    这一尝试引起了业内的注意。

    几家大型电商平台的市场部门开始研究光棍节的商业潜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中国电商也感受到了寒意。

    淘宝商城(后天猫)的团队正在苦苦思索如何提振销量。

    一天晚上,团队在会议室里头脑风暴,白板上写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重生后边造国货边炒股成全球首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缸子锅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缸子锅锅并收藏重生后边造国货边炒股成全球首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