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星火燎原,爱意渐生(31-75) 第四十八章 瓶颈深思(1/1)
天光大亮时,赵北北才从那份越写越觉得漏洞百出的“计划书”里抬起头,眼睛又干又涩,脑子里像是塞了一团被猫玩过的毛线,乱糟糟,理不出头绪。
她以为自己很了解“赵氏糖坊”,可当顾淮南逼着她用那些冰冷的框架去拆解时,才发现到处都是坑。
最大的坑,就是钱。
她对着自己粗略估算的未来一年开支发呆。新包装成本涨了三成,物流换了更贵的但靠谱的,马婶她们的工资奖金得涨,还得预留出市场推广和应对突发状况的钱……林林总总加起来,数字比她想象中庞大得多。
而收入呢?她看着销售预测那一栏,笔尖悬在空中,迟迟落不下去。线上流量说变就变,线下渠道拓展需要时间,竞争对手“福顺昌”像头打盹的老虎,谁知道它下次什么时候扑过来?把预期写高了,是吹牛,写低了,又显得自己没信心。
“财务预测,要基于合理的假设,而不是乐观的愿望。”顾淮南昨天的话言犹在耳。
合理的假设?啥是合理?赵北北觉得这比判断一锅糖浆是不是熬到了火候还难。火候到了,糖拉丝透亮;火候不到,糖色发暗。可这未来的事儿,黑灯瞎火的,咋假设?
她烦躁地丢开笔,走到窗边透气。院子里,王嫂正叉着腰,指挥两个帮工把新到的包装箱码放整齐,大嗓门隔着玻璃都听得清清楚楚:“对齐喽!歪歪扭扭的像啥样子!咱现在可是正规军!”
正规军……赵北北苦笑。她这个“司令”,连自家粮草能撑多久都快算不清了。
还有产品线。以前她觉得品类多是好事,雪糖、山楂烙、秋梨膏,顾客选择多。可现在一分析,问题来了:每样都做,每样的产量都不大,原料采购没法形成规模优势,成本下不来;生产线切换频繁,效率低;营销推广也得分散精力。
“你的资源是有限的,”顾淮南冷静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必须决定把主要的力气,用在哪个拳头产品上,把它打造成无可替代的爆款。其他的,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喧宾夺主。”
哪个当拳头?雪糖是招牌,但模仿者众;山楂烙口感独特,但受众可能没那么广;秋梨膏季节性太强……她像个犹豫不决的老农,看着几块长势不同的地,不知道到底该把最好的肥料用在哪儿。
最让她心里发沉的,是对风险的认知。以前她觉得,最大的风险就是糖熬坏了,或者有人投诉。现在她才模模糊糊地意识到,风险无处不在:原料价格波动、食品安全政策变化、新的强大竞争对手出现、甚至……她自己的身体要是扛不住了呢?
以前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闷头往前冲就是了。现在穿上鞋了,反而开始担心路上的石子会不会硌脚,前面的水坑有多深。这种瞻前顾后的感觉,糟透了。
“北北,发啥呆呢?”王嫂不知何时溜达了进来,顺着她的目光往外看,“瞅啥呢?俺脸上有花?”
赵北北回过神,叹了口气,把心里的迷茫大概说了说。
王嫂听得直挠头:“哎呀妈呀,让你这么一说,俺这心里也七上八下的了。以前就觉得咱糖好,使劲卖就行了,哪想过这么多弯弯绕绕。”她一拍大腿,“不过北北,俺觉得吧,咱不能自己吓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你看上次质量风波,不也挺过来了?还因祸得福了呢!”
马婶也端着个搪瓷缸子走了进来,听到她们的话,慢慢喝了口水,才开口:“北北,你爷在世时常说,做糖如做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步骤乱了,火候急了,糖就得苦。咱现在步子迈得是快了,觉得吃力,喘口气,一步步踩实了再走,不丢人。”
李姐跟在马婶身后,小声补充了一句:“数据……数据虽然看着吓人,但也比咱们以前瞎猜强。至少知道哪儿容易崴脚,能提前看着点路。”
姐妹们朴实的话,像一阵温吞的风,吹散了赵北北心里的一些焦躁。是啊,看清了瓶颈,总比撞上去才知道疼强。现在觉得难,是因为她在往上爬坡,看到的风景和问题,自然和以前在平地上不一样。
她重新坐回电脑前,看着屏幕上那些让她头疼的数字和问题。它们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障碍,更像是一张张需要她亲自填写的考卷。答错了,可能会摔跟头;答对了,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带着沉重的压力,也催生着破壳的力量。她知道,埋头苦干的阶段过去了,现在,必须学会一边抬头看路,一边计算着干粮,还能提防着路边可能窜出来的野物。
这条路,比她想象的更难,但也更有奔头了。她深吸一口气,再次握住了鼠标。这一次,手稳了些。
她以为自己很了解“赵氏糖坊”,可当顾淮南逼着她用那些冰冷的框架去拆解时,才发现到处都是坑。
最大的坑,就是钱。
她对着自己粗略估算的未来一年开支发呆。新包装成本涨了三成,物流换了更贵的但靠谱的,马婶她们的工资奖金得涨,还得预留出市场推广和应对突发状况的钱……林林总总加起来,数字比她想象中庞大得多。
而收入呢?她看着销售预测那一栏,笔尖悬在空中,迟迟落不下去。线上流量说变就变,线下渠道拓展需要时间,竞争对手“福顺昌”像头打盹的老虎,谁知道它下次什么时候扑过来?把预期写高了,是吹牛,写低了,又显得自己没信心。
“财务预测,要基于合理的假设,而不是乐观的愿望。”顾淮南昨天的话言犹在耳。
合理的假设?啥是合理?赵北北觉得这比判断一锅糖浆是不是熬到了火候还难。火候到了,糖拉丝透亮;火候不到,糖色发暗。可这未来的事儿,黑灯瞎火的,咋假设?
她烦躁地丢开笔,走到窗边透气。院子里,王嫂正叉着腰,指挥两个帮工把新到的包装箱码放整齐,大嗓门隔着玻璃都听得清清楚楚:“对齐喽!歪歪扭扭的像啥样子!咱现在可是正规军!”
正规军……赵北北苦笑。她这个“司令”,连自家粮草能撑多久都快算不清了。
还有产品线。以前她觉得品类多是好事,雪糖、山楂烙、秋梨膏,顾客选择多。可现在一分析,问题来了:每样都做,每样的产量都不大,原料采购没法形成规模优势,成本下不来;生产线切换频繁,效率低;营销推广也得分散精力。
“你的资源是有限的,”顾淮南冷静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必须决定把主要的力气,用在哪个拳头产品上,把它打造成无可替代的爆款。其他的,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喧宾夺主。”
哪个当拳头?雪糖是招牌,但模仿者众;山楂烙口感独特,但受众可能没那么广;秋梨膏季节性太强……她像个犹豫不决的老农,看着几块长势不同的地,不知道到底该把最好的肥料用在哪儿。
最让她心里发沉的,是对风险的认知。以前她觉得,最大的风险就是糖熬坏了,或者有人投诉。现在她才模模糊糊地意识到,风险无处不在:原料价格波动、食品安全政策变化、新的强大竞争对手出现、甚至……她自己的身体要是扛不住了呢?
以前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闷头往前冲就是了。现在穿上鞋了,反而开始担心路上的石子会不会硌脚,前面的水坑有多深。这种瞻前顾后的感觉,糟透了。
“北北,发啥呆呢?”王嫂不知何时溜达了进来,顺着她的目光往外看,“瞅啥呢?俺脸上有花?”
赵北北回过神,叹了口气,把心里的迷茫大概说了说。
王嫂听得直挠头:“哎呀妈呀,让你这么一说,俺这心里也七上八下的了。以前就觉得咱糖好,使劲卖就行了,哪想过这么多弯弯绕绕。”她一拍大腿,“不过北北,俺觉得吧,咱不能自己吓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你看上次质量风波,不也挺过来了?还因祸得福了呢!”
马婶也端着个搪瓷缸子走了进来,听到她们的话,慢慢喝了口水,才开口:“北北,你爷在世时常说,做糖如做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步骤乱了,火候急了,糖就得苦。咱现在步子迈得是快了,觉得吃力,喘口气,一步步踩实了再走,不丢人。”
李姐跟在马婶身后,小声补充了一句:“数据……数据虽然看着吓人,但也比咱们以前瞎猜强。至少知道哪儿容易崴脚,能提前看着点路。”
姐妹们朴实的话,像一阵温吞的风,吹散了赵北北心里的一些焦躁。是啊,看清了瓶颈,总比撞上去才知道疼强。现在觉得难,是因为她在往上爬坡,看到的风景和问题,自然和以前在平地上不一样。
她重新坐回电脑前,看着屏幕上那些让她头疼的数字和问题。它们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障碍,更像是一张张需要她亲自填写的考卷。答错了,可能会摔跟头;答对了,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带着沉重的压力,也催生着破壳的力量。她知道,埋头苦干的阶段过去了,现在,必须学会一边抬头看路,一边计算着干粮,还能提防着路边可能窜出来的野物。
这条路,比她想象的更难,但也更有奔头了。她深吸一口气,再次握住了鼠标。这一次,手稳了些。